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蛎(Oyster)是我国沿海地区大量生长并养殖的常见双壳类软体动物。牡蛎肉是我国卫生部第一批批准的药食两用保健食品,在牡蛎肉被消费后,大量的废弃牡蛎壳被丢弃,占据了滩涂和土地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牡蛎壳棱柱层呈叶片状结构,含大量2-10μm微孔,为牡蛎壳具有吸附性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水蜜桃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降低外源乙烯浓度可以减弱水蜜桃对乙烯的敏感性,从而延缓内源乙烯跃变高峰及呼吸跃变高峰的出现,对果实起到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为减少牡蛎壳污染,更好的利用其吸附能力,本课题以福建省近江牡蛎为原料,对牡蛎壳进行粉碎等处理,探讨牡蛎壳粉对乙烯吸附的效果、影响条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其吸附机理,并将牡蛎壳粉应用于大久保水蜜桃保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恒压条件下,牡蛎壳粉对乙烯的吸附反应经过一定时间会达到动态平衡。牡蛎壳粉对乙烯吸附的前2h吸附速率很高。温度越高,牡蛎壳粉吸附乙烯的平衡浓度越高。加大牡蛎壳粉体用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吸附效果。随着牡蛎壳粉粒径减小,乙烯平衡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在容积0.5L、乙烯初始浓度270ppm条件下,吸附温度与粉体粒径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牡蛎壳粉最佳吸附条件为:粉体用量2.00g,吸附温度273.00K,粉体粒径200目,该条件下乙烯平衡浓度预测值为71.2549ppm。3.在最佳吸附条件下,绘制了牡蛎壳粉乙烯吸附等温线,并进行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的线性及非线性拟合,得出Langmuir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吸附更倾向于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通过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可知,在273K、298K、313K下牡蛎壳粉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2.22μg/g、136.32μg/g及174.92μg/g,k值及kf值变化规律均显示降低温度有利于牡蛎壳粉吸附能力的增强,n值大于1,为优惠型吸附。4.对Clausius-Clapeyron方程进行计算求得吸附等量线线性回归方程,得出牡蛎壳乙烯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吸附热均小于40kJ/mol且在10-20kJ/mol左右,吸附所需释放的热量较低,属于物理吸附。通过线性拟合得出Bangham吸附速率方程为g= qe[1-exp(-0.9755t0.60323)]5.200目牡蛎壳粉与KMnO4乙烯吸附剂作用效果相似,可降低大久保水蜜桃的腐烂率、失重率,推迟呼吸跃变,PG及CX活性变化幅度平缓,PPO及POD活性均有所降低,有效延缓了水蜜桃的衰老褐变,将2-5天的贮藏期延长至6-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