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该理论主要观点见于他俩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作为一门阐释交际的语用学理论,关联论的影响现在已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它成了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达到成功交际,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最佳关联。作为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关联论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所以格特看出它可以用来描写翻译。这种努力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上,即人类推理表达意义的能力可以根据关联原则来进行描述,这种关联原则可定义为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解释性行为,译文就是在解释性方面寻求与原文相似,同时翻译行为受关联原则制约。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是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辨证的,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的本质,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文化缺省是一种文本中常见的但又往往被人忽略的文化现象。它是指作者在写作中对与其意向读者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是通过作者的意向读者恢复其记忆图式中的相关文化信息,填充缺省空位,建立连贯关系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缺省在写作文本中的存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效率,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但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往往变得十分棘手。本文就这一文化现象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归纳了在翻译实践中处理这一文化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作者首先通过揭示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翻译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跨文化活动,而不单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此通过讨论文化缺省文本的翻译可以更好地解决文化翻译问题,从而促进文化交流。然后,作者从文化缺省的定义、形成机制、美学价值及其分类等四个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翻译中原文的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中介,在翻译文化缺省文本时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译者必须深谙翻译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译者还要对自己的意向读者—译文读者的文化知识结构有充分的预测,作出正确的判断。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自身文化知识的缺乏和对译文读者文化知识的预测不足,加上文化预设对译者所造成的干扰,由文化缺省引起的翻译问题屡见不鲜。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文化缺省现象做一些浅显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