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公益型学生社团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践,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其二,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凝聚青年和实践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者,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源整合,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 近年来,宁波市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据宁波团市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宁波市19所本专科院校共有注册学生社团1139个,其中,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类社团占比约20%。随着数量的积累,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日益彰显,但与此同时,其自身的问题也越发凸显。 通过文献梳理确定研究视角,本文从公共物品理论出发,将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定义为,高等学校学生因学习、生活或社会化需要,经法定程序注册成立,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依据章程自主开展非营利性活动的学生组织。 本文选取宁波市10所高校作为样本,针对其42个公益型学生社团和1800名在校学生开展公益型学生社团现状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和数据整理,本文归纳出宁波市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自身特点和内外部管理模式。本文以志愿失灵理论为依据,从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家长式作风和慈善的业余主义四个角度切入,将宁波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面临问题的诱因归结为下述四个方面:一是经费和公益资源的供给渠道不畅致使社团发展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二是社团视野局限、能力不足、志愿精神缺失等因素阻碍志愿服务资源面向不同亚群体的有效流动,最终导致供需失衡;三是管理者依赖和制度保障不足致使公益型学生社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呈现波动式发展;四是专业程度低、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构建难致使学生社团公益服务的质量难以提高。 针对原因分析,本文从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评价出发,设计构建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输出模型,模式包含“项目化运作机制”“公益协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效能扩散机制”四部分内容,以期解决宁波市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