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的毫米波信道传播特性和建模的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化业务、高清视频流、云端服务等业务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在吞吐量、时延、峰值速率等关键性能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全球各大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商业公司对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Generation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5G)展开研究。其中毫米波通信作为5G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其丰富的频谱资源与数GHz的连续带宽驱动了通信系统容量的大幅增长。但是由于载波频率的上升,无线信道中具有频率依赖性的时延域特性、空间角度特性以及损耗特性会发生巨大变化。信道特性决定了无线系统的性能上限,为了获得最优的系统性能,必须对无线信道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基于室内走廊、室内工厂场景、室外城市微蜂窝场景(UrbanMicrocell,UMi)的实际测量结果,对比研究了3.5、6.2与28GHz的时延特性、空间角度特性、路径损耗特性以及遮挡损耗特性。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1)毫米波平台搭建与实验设计。为研究时延特性、空间角度特性、路径损耗特性以及遮挡损耗特性,本文搭建了两套毫米波时域信道测量平台,工作频段分别为28GHz以及100kHz至40GHz,最大测量带宽分别为800MHz以及2GHz。在实验设计方面,为研究时延特性,在走廊以及室外UMi场景进行3.5与28GHz的定点测量,利用射线追踪技术去除了不同天线种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研究空间角度特性时,为克服毫米波测量中无法同时获得离开角与到达角的问题,通过互换收、发端位置获得上、下行链路的到达角,后利用信道互异性获得下行链路的离开角与到达角。在研究路径损耗时,采用不同天线高度研究路径损耗的变化。为研究遮挡损耗特性,在6.2与28GHz下走廊场景进行长时间的监测测量,并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场景中的人数。此外为解决宽带测量中发送伪噪声(Pseudonoise,PN)信号无法通过频域相除获得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impulseresponse,CIR)的问题,利用PN序列的相关性重新推导了CIR提取计算方法。(2)毫米波时延域特性。为研究带宽对于毫米波时延特性的影响,利用汉宁窗(Hammingwindow)将接收信号划分为100MHz至400MHz四种不同带宽进行分析。对获得的功率时延谱(Powerdelayprofile,PDP)利用Saleh-Valenzuela(SV)模型进行建模,获得了簇在时延上的到达率、簇功率的衰减因子以及多径功率的衰减因子。为解决SV模型中的分簇问题,利用功率逆序搜索思想,提出了“冒泡”分簇算法,解决了PDP分簇过程中出现的时延不连续问题。通过对比3.5GHz与28GHz的测量结果可以发现,当带宽一致时,毫米波的多径功率衰减速度无论在室内场景还是室外场景中都要比厘米波更大,但是毫米波的簇功率衰减速度在室内场景中却小于厘米波。最后,基于已建模的毫米波SV信道模型,推导出连续形式下的簇内时延扩展计算方法。(3)毫米波空间角度特性。为研究毫米波的传播机制,通过分析上、下行链路到达角的角度功率谱(Powerangularspectrum,PAS)可知,在室外场景的视距(Line-of-sight,LOS)情况下,毫米波主要以直射与一阶反射为主,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下,毫米波主要以一阶反射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二阶反射。然后利用空间波瓣(Spatiallobe,SL)方法对到达角进行分簇,得到簇内角度扩展。为验证信道模型中不同的角度生成模型,利用分簇后的到达角分别拟合合成角度功率谱与角度分布,结果发现毫米波水平到达角更服从高斯分布。最后为解决信道模型中簇内角度生成模型不够灵活的问题,建立了簇内角度与功率的二维高斯模型,分析了簇内多径角度与功率的相关性。(4)毫米波路径损耗以及遮挡损耗特性。为研究新兴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ofThings,IIoT)场景下的路径损耗模型,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室内工厂场景进行毫米波信道测量,并通过对比浮动截距模型与固定截距模型的拟合结果,确定浮动截距模型更适合IIoT场景。为对比分析毫米波与厘米波的人群遮挡损耗,统计分析了场景中不同人数下的遮挡损耗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场景中人数为0时,6.2GHz与28GHz的静态信道中簇的时延一致,但6.2GHz的簇功率衰减速率要高于28GHz。当场景中人数为1时,分别使用双边刃绕射模型以及简化四边刃绕射模型对全场景遮挡情况进行仿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6.2GHz的遮挡损耗更趋近于简化四边刃绕射模型,而28GHz的遮挡损耗则更趋近于双边绕射模型。此外,全场景遮挡损耗可分为第一菲涅尔区内与区外两部分。第一菲涅尔区外的功率主要集中于0dB附近,受频段影响较小,第一菲涅尔区内的功率分布则受频率影响较大。由于第一菲涅尔区的半径随频率升高而降低,因此28GHz的高损耗区域的面积要小于6.2GHz,但是损耗极值大于6.2GHz。当人数大于2人时,遮挡损耗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多径的传播距离越长,受到的遮挡损耗也会越大。最后通过将人数与接收端总功率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发现,厘米波相较于毫米波对于场景中人数更加敏感。
其他文献
为了开发一款具有地域特色的东北酸菜香肠,并探究东北酸菜添加方式、添加量对乳化型香肠品质及贮藏性能的影响,本文对市售5种东北酸菜进行化学成分测定,选择综合品质最高的酸菜以打粉和打浆两种方式,按照不同添加量添加进乳化香肠中。测定乳化型香肠的肉糜黏度、持水性、质构、驰豫时间和水分分布等理化感官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确定东北酸菜在乳化型香肠中的最佳添加方式和添加量。将该处理组与未添加酸菜的对照组进行货架
近年来随着天然砂资源日益短缺,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已成为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目前对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合比设计优化,如机制砂颗粒级配、石粉含量以及砂率的影响,但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与构件受力性能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通过试验,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机制砂自密实预应力混凝土梁力
市政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常被检出,但目前未纳入常规监测方案,这些物质来源广泛复杂,如个人护理品、塑化剂、医药中间体、药物、抗氧化剂和农药等,其迁移转化和生态毒理效应尚未得到充分了解,进入环境后,尤其毒性有机物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尽早遏制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针对性加强毒性污染物控制和生态风险管理,急需构建有机污染物筛查和毒性研究体系。本研究结合典型市政污水厂处理工艺
本文主要研究文化权力及其具体运行情况的问题。文化权力在当代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有关文化权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尤其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文化权力研究的深厚基础,例如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学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说等等,为当代的文化权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文化权力在当代的相关背景之后,通过对这些名家理论的探讨、分析,在此基础
学位
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为农业收获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而且大幅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但是,我国现有的花生联合收获机普遍有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稳定运行时间短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花生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作业时,驾驶员无法准确的判别田间的各种状况,不能及时的对花生联合收获机工作状态做出调整,从而导致由于花生联合收获机负荷过大而引起的工作部件缠绕及堵塞等故障。作为花生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5年死亡率堪比恶性肿瘤,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心衰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健康负担。全球共有6430万人患有心衰;2019年最新发布的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心衰患者约达1370万人。慢性心衰的治疗发生了重大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向“抑制神经内
近年来,在短视频火爆的同时,其版权保护危机也纷至沓来。在未经原短视频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对他人短视频进行使用和传播,可能涉及著作权侵权问题。然而,短视频究竟是否能够构成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也在学术界争议不绝。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针对目前对短视频的争议问题,即是否构成作品进行分析,为完善短视频的保护制度及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中图分类号:F222学校代码:10207学号:6181030025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二线城市房价与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2021年5月姓名:韩旭指导教师:陈知之副教授
学位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症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风邪的重要性,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具有确切疗效,然而有关风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有限,探索风邪对冠心病心
现代主义使世界各地的建筑由地域性的“民族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当代天津也充斥着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九国租界的地域特色正逐渐淡化。新时期背景下,找回即将失去的地域特色,对当代天津城市风貌的特异性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天津的近代建筑外部装饰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其汇聚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特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天津近代建筑外部装饰艺术的创作思维,为天津的地域特色回归提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