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凝血异常及个体化抗凝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并内部验证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PA)患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6月龄到6岁的PA患儿,并根据所选患者在训练集中开发预测列线图模型。收集每个入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术后出血定义为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20.0 ml/kg。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用于列线图模型的变量选择;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纳入由LASSO回归模型所选择的所有变量。采用C指数(C-index)、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别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选的66名患儿纳入训练集,其分为出血组(n=21,占31.82%)与非出血组(n=45,占68.18%)。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期间出血组术后第一个24h出血量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返室后即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比值比=1.419,95%可信区间:1.094-1.841,P=0.008)、返室后即刻血小板计数减少(比值比=0.985,95%可信区间:0.973-0.997,P=0.015)、返室后即刻红细胞计数减少(比值比=0.335,95%可信区间:1.166-0.667,P=0.002)是术后出血风险独立预测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能力,其C指数为0.858(95%可信区间:0.758-0.958),其校正曲线表现良好。在内部验证中,C指数较高,等于0.837。DCA显示,在几乎整个阈概率范围内,ICU医师做出干预的决定,列线图模型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并在内部验证一种准确的列线图模型,以协助ICU医生进行与PA患儿CPB术后出血相关的临床决策。然而,在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行外部验证。目的 比较腔肺吻合术后患儿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监测肝素的两种抗凝状况。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或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的(6月~6岁)患儿50例。所有普通肝素剂量调整都基于aPTT指导的肝素监测方案进行。根据能否在48 h内达到治疗性抗凝并且之后始终维持aPTT于治疗范围内,将入选患儿分为达标组(n=27)与未达标组(n=23)。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与未达标组比较,达标组的患儿在启用肝素24 h与48 h时的aPTT均较长(P<0.01);且在肝素启用48 h达标组患儿的抗凝血酶Ⅲ水平较高(P<0.01),术后24h与48 h内的胸管引流量较少(P<0.05);48h内的新鲜冰冻血浆总输注量较少(P<0.05)。但两组患儿间的肝素维持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到基于aPTT指导的肝素监测方案标准可能可以改善患儿在腔肺吻合术后的出血情况。目的评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以及抗Xa因子(Anti-Xa)的活性与心脏术后患儿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期间输注的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持患儿(年龄6月龄至6岁)的临床资料,并记录于ECMO运行期间同时测量的aPTT值、ACT值、Anti-Xa活性以及相对应的UFH的剂量。根据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抗凝指南定义ECMO支持期间患儿的出血事件,并根据是否出现出血事件将患儿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采用Pearson相关评估同一患者同时测定的ACT、aPTT或Anti-Xa活性与UF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8例患儿,其中男33例、女25例,月龄为27.31±34.17月龄,根据出血事件定义分为出血组(n=39)和非出血组(n=19)。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出血组患儿相比,出血组患儿在安装ECMO当日的红细胞计数(P=0.049)、血红蛋白浓度(P=0.010)以及红细胞比容(P=0.046)均较低;而且出血组患儿的新鲜冰冻血浆(P=0.034)以及纤维蛋白原(P=0.033)的输注量较多,开胸探查止血的构成比较高(P=0.000);ACT、aPTT与UFH之间均不存在线性相关性;然而,Anti-Xa活性与UFH存在中等程度相关(r=0.418,P=0.013)。结论aPTT值和ACT值与心脏术后患儿ECMO期间的输注的UFH浓度相关性差,而Anti-Xa活性与其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目的评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联合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预测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支持的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临床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年龄6月龄至6岁)的临床数据。该入选人群于ECMO运行期间,通常每隔1-3个小时同时测量一次 aPTT 和 ACT。根据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抗凝指南定义ECMO支持期间患儿的出血事件。采用Pearson相关评估ACT、aPTT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趋势卡方方法分析ACT与aPTT的联合指标是否与ECMO支持期间患儿的出血事件存在线性变化的趋势。利用Logistic回归联合aPTT 与 ACT 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诊断,从而评价该联合指标在诊断心脏术后ECMO期间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并且通过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进而评价其准确性。结果共纳入58例患儿,根据出血事件定义分为出血组(n=39)和非出血组(n=19)。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出血组患儿相比,出血组患儿在安装ECMO当日的红细胞计数(P=0.049)、血红蛋白浓度(P=0.010)以及红细胞比容(P=0.046)均较低;而且出血组患儿的新鲜冰冻血浆(P=0.034)以及纤维蛋白原(P=0.033)的输注量较多,开胸探查止血的构成比较高(P=0.000);ACT与aPTT之间存在中度程度相关(r=0.558,P=0.000);随着ACT与aPTT值的增高,本研究人群于ECMO期间出现出血事件存在线性变化的趋势(χ2=165.240,P=0.000);采用aPTT值联合ACT值预测出血事件,其AUC=0.757。结论aPTT联合ACT是预测心脏术后ECMO期间患儿所出现的出血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且该方法具有良好准确性。
其他文献
中药材来源多样化、种植加工分散化,在复杂的中药全产业链任一环节都可能受到真菌污染,在适宜条件下潜在产毒真菌会产生真菌毒素。霉变的中药材不但影响药效、威胁消费者健康,还会影响中药出口贸易、造成经济损失。全面高效鉴定中药材污染真菌是防控真菌污染、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中药材污染真菌进行鉴定研究:从中药材样品表面提取真菌总DNA,利用通用引物扩增ITS1/ITS2(int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VA-ECMO支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VA-ECMO支持治疗心脏重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分析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不同病因所接受VA-ECMO作为循环支持的70例患者相关资料,总结VA-ECMO支持患者的结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病人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院内死亡组与出院存活组,分析影响ECMO早期死亡的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振源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第二部分为铁破锣皂苷Ⅰ的结构修饰及活性研究。(一)人参皂苷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人参根是含有人参皂苷的传统药用部位,而人参的成熟果实因其更高的皂苷含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振源胶囊以人参果总皂苷为原料,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原部颁标准(WS3-B-2765-97-1)采用薄层色谱与紫外-分光光
第一章甘草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目的:研究甘草对白念珠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提出的RPMI1640培养基微量稀释法(M27-Ed4[1]),测定甘草(颗粒剂)及氟康唑对野生型SC5314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0);观察不同浓度甘草和/或氟康唑处理后的白念珠
5’-肌苷酸(Inosine Monphosphate,简称IMP)是一种内源性呈味核苷酸。IMP呈味作用稳定持久,且安全性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对IMP的添加量并无限制:5’-肌苷酸二钠盐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日常生活中,IMP作为增鲜剂一般与谷氨酸钠混合添加,加入量约为5%-10%。其呈味作用比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增强约8倍,在业内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芸香科黄檗属植物,一般被认为是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但我们首次发现多株雌雄同株植株(两性植株)。多数两性植株在较矮处进行分杈,主干较矮,不同的分枝形成不同性别。通过4年观察发现两性植株性别表达稳定,没有出现性别转化现象。在此之前没有关于黄檗性别可塑性的报道,也没有发现类似黄檗两性植株性别表达方式的植株。黄檗两性植株既有雄性,也有雌性,
研究背景: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较高的嗜神经细胞性和致畸作用,主要通过蚊媒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感染后可引起成人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婴儿小头畸形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目前该病毒尚无有效疫苗来预防,大多是对症治疗,因此对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
目的: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而乳腺癌一旦发生转移,则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并伴随较短的生存时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往往代表了转移过程的第一步。然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以及乳腺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的基因组特征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方法:我们从中国汉族人群中选取了 10名乳腺癌患者,10名患者同时具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手术后我们取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癌组织与腋窝转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房颤人群中CYP2C9基因遗传多态性,探究除常见2C9之外的少见CYP2C9等位基因对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基于非遗传因素及少见突变等遗传因素,构建预测算法并加以验证。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同时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814例,采用PCR技术对上述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多态性。经完整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因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手术的43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收集患者个体特征、手术前后的各种相关临床资料、术前 13N-NH3.H2O/18F-FDG PET/CT 和术后复查 13N-NH3.H20 PET/CT 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