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俞平伯红学研究之比较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大致写于清代乾隆中叶,被誉为我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学研究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其中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派别,他们抨击索隐派猜谜附会式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划定了考证范围,建立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范式,在红学史上影响深远。新红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考证派两大领军人物胡适与俞平伯的研究方法及成果较为全面而详细的比较,一方面探索考证派红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总结出在学术研究中不断传承、借鉴、反思、超越的重要性。这对于红学研究的健康推进、进一步发展无疑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体比较共分五部分。一是胡适与俞平伯红学研究方法的比较。胡适与俞平伯的研究方法同属于考据范围,大方向是一样的。但是,两人的具体方法有差异,故研究各有所侧重。胡适以历史材料入手进行考证,属于科学严谨的历史考据范畴。俞平伯的研究更多从文本着手寻找内证,带有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性质。其研究方法显现出考证派与小说批评派合流的趋向。二是胡适与俞平伯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比较研究。胡适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确立了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并考证了曹雪芹的家世,这是他对红学史的一大贡献。俞平伯主要沿袭胡适的观点,同时,他又结合作品本身,从文本“内证”入手,进一步确证了胡适的观点。两人相互影响,使得曹雪芹及其家世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后世的一门显学。三是胡适与俞平伯关于“自叙传”观点的异同。胡适首次提出“自叙传”观点,并且一生倡导、坚持自叙说。俞平伯对于自叙说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追随到后来不断反思修正,直至最后完全摒弃,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在红学研究上的一大超越。四是胡适与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版本的比较。胡适创立了《红楼梦》的版本学,尤其是对甲戌本的发现和介绍贡献很大。虽然在版本研究上胡适有一些观点不正确,有些结论定性不是很严密,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俞平伯的版本研究涉及到了胡适不曾深入考证过的本子,拓展了《红楼梦》版本研究的范围,这是俞平伯对胡适的超越,也是对《红楼梦》版本研究的贡献。五是胡适与俞平伯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比较。胡适对后四十回续书作了初步考证,确定《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是一人所作,并且通过考证确定高鹗是续书的作者。俞平伯在胡适的基础上对续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戏剧的生命在于演出,《雷雨》的问世之所以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在于它是一部既能读又能演的戏。对剧场性的自觉追求是曹禺对中国话剧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因此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栓药物较肝素更能快速缓解肺动脉血栓阻塞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然而溶栓药物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系统评价静脉药
《文苑英华》是《文选》之后现存最早的卷帙最多的大型文学总集。目前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辨与个别文体的考察上,关于类目的研究还无人涉及。《文苑英华》类目在继承《文
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张炜小说中的精神追求,首先张炜在其小说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这是本论文的重点,讲述了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主要的三个精神追求,纯美的理想,追求着自由,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引起了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发展。在地上资源严重紧缺的趋势下,地下空间的利用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空间和站域商业空间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孕育出的新型功能空间,这两种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地铁站点与站域商业的交流与过渡则形成了兼具两者功能特性的衔接空间。衔接空间一方面可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都市小说。题目“世纪末的台北想象”,显示了本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而“想象”则强调文本写作中的主观因素和虚构性。就本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乳源抗高血压七肽,为大规模生产抗高血压肽奠定基础。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人工合成了具有较高活性的抗高血压七肽串联基因序列。
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对人工智能如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的农业应用面临着技术、人才和机制三方
<正>4月27日,北京市第八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发布会闭幕,机电安装专业18个项目参加现场交流,其中,8个项目获得一等奖,9个项目获得二等奖,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展示了北京地
论文在综合文献资料基础上,主要考证两宋之交文学家蔡絛的生平,并从诗学思想、诗学批评、诗本事考辨三个层面对其《西清诗话》进行研究。因此,全文共分四篇:第一篇,蔡絛小传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