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充系统三电平变换器优化调控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光储充系统中母线电压逐渐提高,三电平变换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系统级联拓扑结构中,无源元件如滤波电感、母线电容、飞跨电容等极大地影响了变换器的性能。因此,针对光储充系统中无源元件的特性分析和优化调控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光储充系统交流三电平变换器电流纹波的统一分析方法以及电感值精确设计流程。电流纹波是磁性元件设计的重要基准之一。针对光储充系统三电平变换器中电流纹波与调制比、相位、调制方式等多个因素相关而导致精确设计电感值困难的问题,首先引入了广义空间矢量策略的定义,将常用的多种调制方式进行了统一。然后通过分析广义空间矢量策略下三电平拓扑电流纹波的统一特性,推导了不同调制策略下电流纹波的理论最小值,并基于此得到了不同调制策略下电流纹波的统一表达式。该方法可用于指导感值设计,也可作为纹波优化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联三相三电平变换器考虑中点电压以及电流纹波特性的优化断续脉宽调制(Discontinuous Pulse Width Modulation,DPWM)策略。传统DPWM策略会导致较大的电感电流纹波以及中点电压波动。在单个变换器中,很难同时对这两个性能指标进行优化。此外,对于Vienna整流器,过零点附近输入电感电流还会发生畸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阐明了传统DPWM策略下并联三相三电平变换器的电流纹波特性和中点电压波动特点。之后,定量分析和对比了传统DPWM策略、传统空间矢量调制和优化DPWM策略下变换器的电流纹波和中点电压波动大小。为了解决Vienna整流器的电流畸变问题,在优化DPWM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混合DPWM策略。提出了一种光储充系统飞跨电容箝位型直流变换器的平衡机理分析方法以及考虑自平衡能力的参数设计原则。一般而言,对于飞跨电容电压的控制是采用主动均衡策略,但是实际系统中往往观测到电容电压具有自平衡能力。这种平衡能力随着变换器参数、工况等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缺乏理论分析对此进行有效评估。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变换器的谐波模型,定量地分析了飞跨电容自平衡机理。然后,在此模型基础上,分别针对驱动误差、变换器回路交流电阻、母线电容、负载阻抗以及飞跨电容等多个因素,定量分析了它们对飞跨电容平衡能力的影响。基于混合箝位型Boost变换器提出了一种飞跨电容电压控制策略。由于飞跨电容自平衡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在实际变换器工作时仍然需要对飞跨电容电压进行主动控制。然而,传统的控制策略依赖飞跨电容的采样以及独立的开关管驱动。尤其是大功率下拥有多路直流通道的光伏系统,情况更为严重。因此,所提策略与传统策略相比,优势在于无需飞跨电容电压采样,同时开关管可以共用控制芯片的驱动信号,极大地节省了软硬件资源。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策略下飞跨电容的平衡机制和控制参数设计。同时,对混合箝位型Boost变换器的各个模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建立了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和小信号模型。采用该控制策略,飞跨电容电压可以被有效地控制在母线电压的一半左右,误差小于2%。
其他文献
二维(2D)卤化铅钙钛矿(LHP)材料因其结构易裁剪、带隙可调节、稳定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和光谱色纯度高等优点,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微纳激光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尽管2D LHP材料的光学性质已有较多研究,但其刺激响应荧光行为却相对关注较少。研究2D LHP材料的刺激响应荧光性质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还可以拓展其在智能材料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选取了几类
学位
手性结构的形成机理、手性结构材料的制备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手性嵌段共聚物能够自组装形成手性可控的微相分离结构,对开发先进手性材料、理解生命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手性嵌段共聚物在受限条件下自组装行为的规律与影响因素,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仍然缺乏调控手性嵌段共聚物三维受限自组装的有效方法。此外,手性嵌段共聚物自身的结晶性、带电荷等特性显著影响了手性嵌段共聚物在本体及选择性溶剂中的微
学位
期刊
引力波的成功探测不仅宣布了多信使天文学的到来,而且打开了在强场条件和非线性区域检验引力理论的新窗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波只有两种偏振模式,其传播速度为光速。在修改引力理论中,引力波最多有六种偏振模式,其传播速度也不一定为光速。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可以探测到超大质量黑洞并合、星系中双星绕转等波源辐射的引力波信号,这些信号持续时间长,所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可以利用其轨道运动特点测量引力波的偏振态。另外,这
学位
期刊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现代社会对于能源和淡水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使得能源危机和淡水资源短缺成为两大世界性问题。为此,探索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淡水生产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海水淡水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而商业脱盐技术,如反渗透和多效蒸馏等,由于需要消耗传统能源,且系统庞大和结构复杂,限制其在偏远地区的进一步应用。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可以为脱盐水处理技术提供便捷的能量来源。在太
学位
高能电子束驱动的自由电子激光(Free Electron Laser,FEL)可以产生高功率且频率可调的太赫兹波,是获得高平均功率太赫兹波的重要太赫兹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品质直接影响太赫兹辐射的功率、波形、频谱等性能参数,而稳定的微波功率系统是产生高品质电子束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FEL输出太赫兹波时域精确测量的重要基础。论文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紧凑型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HUST THz-FEL)
学位
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目前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基于金属锂(Li)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有望同时解决上述问题。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高,但存在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高和难以加工的缺点。相比而言,聚合物电解质(PEs)具有柔韧性好和易加工的优点,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PEs常采用溶液浇铸法(非原位聚合方法)制备,该过程需使用大量有毒的有机溶剂。此外,电解质中残留的溶剂与电极的不可逆副
学位
汞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具有高挥发性,燃烧过程中煤中的汞几乎全部释放出来。吸附剂喷射技术被认为是脱除烟气中汞的有效手段。优良的吸附剂应具有高脱汞效率、高活性物质利用率及高产物稳定性等特点。基于此提出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诱导H2S分解反应,在气相中生成脱汞活性物质纳米硫颗粒,本论文研究为高纯度纳米硫制备及燃煤烟气脱汞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探究不同实验参数对纳米硫颗粒生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学位
无源背向散射通信技术颠覆传统通信对高功耗射频链路的依赖,利用环境中主动通信的电磁波信号实现自我供能和被动的数据传输,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的能耗及硬件成本,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越来越多的用户隐私和敏感信息,如金融财务、个人身份及医疗健康等数据,将在无源背向散射系统中传输,对系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无线信道固有的开放性导致无线信号易受窃听攻击。此外,系统中硬件与能量资源受限的背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