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交通态势评估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上交通作为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推进“四个交通”的要求不断推进,必然会推动水上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水上交通的快速发展,带动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趋势,促使港口日趋繁忙,通航环境日趋复杂,水上交通风险不断增大,给水上交通管理人员和驾引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而,为了进一步保障水上交通通航环境和船舶航行安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水上交通系统迫在眉睫。  论文以水上交通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不同领域的态势研究和应用,以态势相关理论和流程框架为支撑,结合水上交通特点提出了水上交通态势的定义,从而将态势的研究思想和理念拓展到水上交通领域。水上交通态势,抽象而言,是水上交通系统运行状态的一种宏观描述,具体是指由水上交通系统各组成要素的运行状况、行为特征和相互作用等因素所构成的整个系统状态和发展趋势。  论文依据态势感知的“感知、理解和预测”三个层次,首先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和E-航海发展战略,提出基于E-航海体系架构的水上交通态势感知体系;然后,从宏观态势层面,通过选取宏观态势评估指标,构建宏观态势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最后,以深圳西部港区作为实例,进行水上交通态势研究和可视化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起来,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提出水上交通态势的概念和相关框架。论文系统分析不同领域态势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结合水上交通特点,提出水上交通态势定义和相关框架,丰富了水上交通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态势在水上交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水上交通态势感知体系框架。论文结合现有信息和网络等技术,从“获取”“传输”和“融合”三方面系统分析现有态势感知技术。然后,结合E-航海战略框架构建了“岸端-船岸通信-船端”架构的水上交通态势感知体系,提出态势感知系统框架和体系层次结构,为水上交通态势感知系统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来源和理论框架支撑。  (三)构建水上交通宏观态势评估和预测模型。论文从宏观层面构建宏观态势评估框架,开展态势评估和预测建模研究。(1)根据宏观态势特点,分析宏观态势评估指标,构建融合密度因子和迫近因子的宏观态势评估模型,以及区域分布模型;(2)通过划分网格,分析各网格的态势变化,从而将态势在时间维度拓展,建立预测模型;(3)通过四种交通情景仿真,对评估和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  (四)结合实例开展水上交通态势评估和可视化分析。论文以深圳港区西部港区为实例,以区域 AIS信息作为态势感知数据,分别从基本态势和宏观态势两个维度分析态势评估和可视化应用。(1)对 AIS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等工作,提供态势感知数据来源;(2)以交通流基本特点、密度和速度分析基本态势,将密度和速度以空间分布的形式进行可视化研究;(3)分析宏观态势和交通密度的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并构建基于船舶领域的态势分布模型,通过四个不同时刻的实例,进行态势评估和预测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和可视化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水上交通态势的现实应用起到一定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水下运载器的发展对于导航系统在精度、可靠性、容错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一的导航系统已难以满足要求,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为基础的组合导航技术成为目前水
研究HgCdTe材料中离子注入所引起的组分变化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简要介绍了电子阻止本领,核阻止本领和注入离子射程分布参数的物理概念和计算 方法.二.使用MonteC
目前,我国的铁路调度指挥系统(TDCS)已基本覆盖所有铁路干线,但仍需要在需求与功能、系统结构、信息流、调度算法等方面对我国客运专线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首
公路隧道中的火灾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发生过非常严重的隧道火灾事故。公路隧道的不断涌现和隧道交通量的增大,隧道火灾发生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大。隧道火灾造成
无缝道岔和桥上无缝线路是高速、重载铁路强化轨道结构的关键技术。其力学机理比较复杂,历来是铁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新建铁路和城市高架线路,由于受到地形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