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碱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产量的与日俱增与污泥处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处理手段的严重落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污泥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无法避免的环境问题。厌氧消化是最常用的污泥稳定化技术。在厌氧条件下,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自身的生化作用将有机物降解,生成沼气并降低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但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存在水解困难、厌氧反应时间长、甲烷产量低等问题。采用预处理技术有助于破坏细胞结构并改善污泥的生物降解性,从而加快厌氧反应速率,提高甲烷产量。本文通过混合碱处理、热处理以及热碱联合处理技术改善污泥的可生化降解性和厌氧消化性能。系统研究了预处理技术对污泥性质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别用混合碱处理、热处理、热碱处理法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通过污泥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蛋白质、多糖、氨氮、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考察各预处理技术对污泥的破解效果。结果表明,污泥经预处理后,有机物含量显著增大。各预处理法对污泥破解程度的效果为:先混合碱再热处理>热碱同时处理>先热再混合碱处理>混合碱处理>热处理>对照组(未处理)。预处理所用混合碱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越大,污泥的SCOD溶出率越大。混合碱(NaOH:Ca(OH)2=4:1)+80℃处理组的溶出率最大,为112.8%,且先混合碱再热处理组污泥的破解效果优于其单独处理的叠加效果。将各组预处理后的污泥用于厌氧反应,研究其产气规律、底物的变化规律、有机物去除率及污泥减容效果。厌氧反应30 d后,先混合碱再热处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均优于其单独处理的污泥。累计产甲烷量、有机物的去除率、污泥的减容效果(TS、VS去除率)均是先混合碱再热处理>热处理(80℃)>混合碱处理(3:2)>对照。先混合碱再热处理时,随着混合碱中氢氧化钠含量的增加,污泥的产甲烷量逐渐增大,4:1+80℃处理组的甲烷产量最大,为430 mL/gVS,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308.7%。热处理与混合碱联合处理能够减小混合碱对厌氧消化过程的抑制作用,从而缩短抑制期,增大甲烷产量。采用一级动力学和Modified Gomerptz模型对各组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Modified Gompertz模型更符合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无论是未处理组还是预处理组污泥在厌氧反应初期都明显存在一段延滞期,整个产甲烷过程累计产甲烷量随时间的变化呈“S”型曲线。
其他文献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以浙江省安吉县和遂昌县竹子现代科技
对重型和轻型两种木结构类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现代木结构常用的木材种类,并对现代木结构应用于园林建筑可能存在的耐火性、防腐性、设计标准统一性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多媒体远程交互式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天地。多媒体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使教育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中进行。远
通过在农村教学点薄弱学科中开展"阳光课堂联盟",笔者深入课堂,发现了影响薄弱学科教学中基于"阳光课堂联盟"的学生合作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两个方面。客观条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运用于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脑梗死病患,选取其中60例进行探究.将患者随机组合
观察外科手术和TAE对肝血管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2005年3月-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55例)和TAE组(45
针对现有的老人认知评估需要固定周期检验,存在繁琐、执行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的老人认知健康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隐式传感器如门禁,红外等采集数据,融合蒙特利尔认知
放射线料位计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仪表,主要测量固体物位,在碎煤加压气化炉煤锁、灰锁的物位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烟草行业为提升国有资产营运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相继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制度,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国有资产管
行动研究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在实践层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本研究旨在从教学实践中验证行动研究的效果和可行性。通过为时一学期的研究,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