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传播及逆时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难度加大,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业界对偏移成像精度的期望不断提升,若忽略地震的各向异性特征将无法实现地震波场的准确描述,最终导致偏移成像质量下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可实现复杂构造的成像,是精度较高的成像方法,在地震勘探中,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ly isotropic,TI)介质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因此,本文研究了TI介质地震波传播及逆时偏移成像方法。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1)从TI介质频散关系出发,推导了VTI介质耦合q P波和纯q P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经坐标转换得到了TTI介质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在地震波运动学特征和数值模拟的稳定性上对两种方程进行了研究,利用纯q P波方程分析了各向异性参数对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的影响。(2)研究实现了地面地震和VSP数据的TI介质逆时偏移成像方法,模型数据以及实际地震资料测试表明,地震波的各向异性因素不可忽略。(3)提出了目标区成像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受盐丘遮挡构造成像的信噪比;并提出了一种TI介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高效稳定地获取入射角。(4)研究了TI介质波场分离方法,筛选对成像有贡献的波场成分,消除了强反射界面的成像假象,波场分离的成像方法能够削弱VSP数据逆时偏移成像中检波点的痕迹。(5)将检查点地震波场重建方法与CPU/GPU协同并行加速技术相结合,在提高了计算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地震波场重建精度,降低了算法对存储的依赖程度,为TI介质逆时偏移成像的工业化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已成为各国油气田增产的主体,而支撑这些特殊油气层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水力压裂技术。其中,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应用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一般采用逐级缩径投球滑套,使得压裂级数和排量受到限制,难于满足多级、大排量压裂井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逐级全通径滑套工具的研发,以及相关配套工具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形成一种全新的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实现压裂级数和排量的提升。提出了“周
压敏效应和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研究是致密油藏压裂开发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值模拟精度,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针对目前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普遍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压敏模型形式简单、预测结果可信度低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济阳坳陷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致密储层基质压敏实验,明确了不同沉积类型致密储层基质压敏规律,建立了考虑杨氏模量和渗透率初值的基质压敏经验模型;为了拓展压敏模型的普适性,结合泊肃叶定律、Her
压裂技术是保障油气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压裂作业完成后产生大量的压裂返排液,它产量大、组成复杂、黏度大、化学耗氧量(COD)高、聚合物含量高和乳化程度高,单独使用常规处理工艺很难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化学氧化处理法具有不改变现有工艺流程,操作弹性高等优点被普遍使用,但是由于大多数氧化处理药剂二次污染大、存储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制约着化学氧化法的应用。高铁酸钾(K2FeO4)因其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较大的
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百家争鸣到去芜存菁的变迁。十年来,我国财富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监管政策日趋完善,客户资产配置日趋多元化,财富管理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砥砺前行"。从宏观层面看,新冠肺炎疫情或将很难在短期内"消失殆尽",所幸,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中有进",正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并将大概率在"十四五"期间保持6%左右的增长。与此同时,依
期刊
在实际系统中,所关注对象的状态往往不可直接获得,只能利用测量信号来对其进行估计。然而,待估计的对象有时过于复杂且庞大,集中式估计方法容错性差,且很难覆盖大范围区域,因此往往无法满足实际的工程需要。目前,得益于自适应性、大规模性以及可靠性,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估计方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间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传输,然而传感器通常能量有限并且通信网络带宽有限,给节点间的通信
在郯庐断裂带走滑机制背景下方正断陷经历了走滑伸展、走滑张扭、走滑压扭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地震资料多解性强、成盆演化过程不明确、原型盆地难以识别、成盆演化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不清楚,针对存在问题本次研究以“定性+定量”的技术方法为手段,定性研究表现在深入分析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成盆机制、建立方正断陷构造解析模式、明确成盆演化期次及成盆演化对油气藏的控制,定量研究表现在对主控断裂活动速率分析明确主控断裂活动特
本文使用储层矿物成分分析、CT扫描、铸体薄片分析、金像显微分析、常规压汞法、恒速压汞法等多种实验方法对岩石成分和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对储层润湿性反转进行实验研究,包括润湿性评价实验、化学剂高温高盐稳定性实验、薄片方解石测试润湿反转能力实验、天然岩心渗吸驱替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驱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对储层岩心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实验以及应力敏感性实验。论文采用室内实验与理论
随着油田生产开发的不断深入,聚驱采油技术的规模逐年扩大。注聚采油井是聚驱原油生产的最基本单元,其运转情况的监控是油田安全稳产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发生异常后,如何快速、准确的诊断故障原因”更是备受生产管理部门的高端关注。相比其他类型采油井,聚采井结构更加复杂、生产工艺繁琐,使得在诊断聚采井生产故障原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诊断难度极高。目前,基于油田生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诊断故障的方法较为有效,但
为确保油气井井筒具有良好的封隔效果,保障注水泥顶替效率是必要前提,因此需要明确注水泥过程中钻井液和水泥浆在顶替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并对顶替效率进行精确评价。但当前固井顶替理论研究大多针对规则的理想井壁条件,而钻完井过程中井下条件复杂,破岩过程中产生的粗糙井壁加之附着的泥饼,使得实际井壁具有不规则的表面形貌,这使得现有理论尚无法真实还原注水泥顶替过程中环形空间内流体的顶替流动规律,进而导致对顶替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