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压敏效应和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研究是致密油藏压裂开发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值模拟精度,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针对目前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普遍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压敏模型形式简单、预测结果可信度低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济阳坳陷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致密储层基质压敏实验,明确了不同沉积类型致密储层基质压敏规律,建立了考虑杨氏模量和渗透率初值的基质压敏经验模型;为了拓展压敏模型的普适性,结合泊肃叶定律、Her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敏效应和基质裂缝间窜流规律研究是致密油藏压裂开发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值模拟精度,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针对目前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普遍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压敏模型形式简单、预测结果可信度低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济阳坳陷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致密储层基质压敏实验,明确了不同沉积类型致密储层基质压敏规律,建立了考虑杨氏模量和渗透率初值的基质压敏经验模型;为了拓展压敏模型的普适性,结合泊肃叶定律、Hertz接触变形理论及CT结构扫描实验,建立了基于岩石杨氏模量和孔隙结构参数的广义压敏模型。通过开展微裂缝压敏实验,明确了不同渗透率级别微裂缝压敏规律,建立了考虑裂缝渗透率初值的微裂缝压敏经验模型。通过开展主裂缝导流能力实验,明确了主裂缝导流能力长期变化分为闭合初期和闭合稳定期;基于力学变形理论,建立了主裂缝闭合初期考虑支撑剂性能、支撑剂浓度、储层沉积岩类型、储层渗透率和闭合应力的导流能力初值计算模型;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致密储层考虑导流能力初值和时间因素的长期导流能力变化模型,用于计算主裂缝导流能力连续变化过程。根据致密储层压裂改造区基质、微裂缝的双重介质特性,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基质/裂缝窜流压力扩散方程,分别求解了窜流早期(压力未传播到基质中心)和窜流晚期(拟稳定期)的基质系统压力分布和平均压力,从而建立了致密油藏基质/裂缝非线性窜流模型;通过设计基质/裂缝窜流实验,完成了理论窜流模型的不同基质渗透率、基岩尺寸、基质岩性和裂缝渗透率实验验证;依据窜流实验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的窜流模型较W&R和Kazemi经典模型计算精度提高了26.5个百分点。通过引入建立的基质、微裂缝压敏模型、主裂缝导流能力模型和基质/裂缝非线性窜流模型,建立了致密油藏基质/微裂缝/主裂缝三重介质非线性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差分离散,构建了大型稀疏系数矩阵,并提出了系数矩阵不完全LU预处理方法及广义总体共轭梯度平方求解算法。本论文建立了能够反映致密油藏开发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系数矩阵及求解方法,这为编制致密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提供了理论支撑。将建立的非线性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王587块浊积岩致密储层,与商业化软件Eclipse相比,开发初期产量计算精度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应用非线性渗流耦合模型优化的王587块合理开发政策是采用交错排状井网、井距350m、排距150m、裂缝半长120m及地层压力系数1.1。
其他文献
含蜡原油易受剪切和热历史因素影响而呈现纷繁复杂的流变性表现,使其输送和储存中更易于发生胶凝事故。因此,对含蜡原油在复杂历史因素作用下的流变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工程上对其进行热处理改性输送的基础。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普遍认可内相颗粒的微观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在多相体系宏观流变性上发挥着直接而决定性作用,但在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方面,对有剪切等外力作用下蜡晶动态聚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
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一条陆上跨国原油进口管道,设计进口能力为2000万吨/年,具有“油源多、长距离、大落差、泵到泵工艺、低输量”五大特点,截止目前,已累计向我国供应原油1.46亿吨,年输量约占我国陆上原油进口量的20%,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平衡以及能源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管道在实际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大落差管段会在某些翻越高点后产生不满流现象、长期低输量运行使得系统能耗逐年升高、主
聚合物溶液在油藏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效率由驱替液的粘滞压力梯度和残余油上滞留力的比值决定,聚合物溶液在油藏不同渗流环境中粘弹性变化是影响驱油效率和驱油机理的关键,也是进行聚合物驱油藏工程计算、分析和指导矿场应用的基础。利用二类油层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数据,结合CT扫描孔隙结构数据,对不同渗透率二类油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二类油层孔隙结构特点。利用聚合物溶液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渗流速度下聚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逐步加大对企业的环保专项补助力度,而高污染型的油气企业也必须加大环保投入以保证油气生产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政府补助和企业环保投入都将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一定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关于政府补助、企业环保投入及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三者中两两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存在系统性不强和时代性不足的缺点,且对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开展政府补助与企
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和设备通常需要大跨度钢框架结构支承。随着生产装置和设备日益大型化和复杂化,钢框架梁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传力途径越来越复杂,如果设计和安装过程不合理,极易造成钢框架梁失稳破坏。同时,支承生产装置和设备的钢框架梁长期暴露于含腐蚀性介质的酸性大气环境中,其表面防腐涂层易脱落或破损,使钢梁易发生腐蚀,导致其稳定承载力降低,影响其安全使用。因此,开展化工大气酸性腐蚀环境下钢框架梁稳定性能研
注入二氧化碳开发低渗透率油藏可以提高低渗透率储层原油的采出程度,而在注气开发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气液之间流度的差异导致进入地层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窜,造成了气体的低效、无效利用。而采用水气交替注入的方式可以减少气窜的现象。但随着二氧化碳驱注气及水气交替的实施,注气井经常发生井筒内冻堵问题。本文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井筒内的冻堵问题,围绕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冻堵原因、井筒内二氧化碳
液固两相流动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领域。由于液固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结构不均匀性和流域多态性,这些性质使得流化床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较为复杂。因而深入研究液固两相流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传统的颗粒动理学理论是在气体分子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描述颗粒介质流动及相互作用的工具。该理论假设颗粒为光滑颗粒,忽略颗粒表面粗糙引起的颗粒转动对颗粒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交换及耗散的影响。对于表面粗
油田由于长期的开采,在储层深部形成很多大尺度的优势通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油井产油量下降、含水上升过快,深度调剖技术是改善注入液波及体积,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部分油藏地层温度高(60-90℃)、矿化度高(5-15×104mg/L)以及碱性环境等情况,目前的凝胶调剖体系存在交联反应减弱、调剖剂性能低等问题,影响调剖效果。本论文旨在研究功能和智能化超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类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采,已成为各国油气田增产的主体,而支撑这些特殊油气层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水力压裂技术。其中,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应用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一般采用逐级缩径投球滑套,使得压裂级数和排量受到限制,难于满足多级、大排量压裂井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逐级全通径滑套工具的研发,以及相关配套工具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形成一种全新的全通径不动管柱多级压裂技术,实现压裂级数和排量的提升。提出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