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78458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作家,红柯的创作追求便是对生命意识的不懈表达。在红柯的创作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于生命的理解、关怀与思考,而这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新疆十年的生活,使得红柯对于生命有了全新的认知。通过生命意识切入红柯的创作研究,一方面可以感知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思考,挖掘生命意识背后的精神内核,理解作家的文本选择和创作动机,以及生命意识对作家创作带来的得与失;另一方面,对从生命意识切入文学史书写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时代思潮和作家生命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绪论部分明确了生命意识的内涵,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基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对生命的存在状态所产生的思考。同时在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文学创作研究中生命意识视角的引入与发展,从生命意识视角切入文学作品,可以使得“文学是人学”的意味更加清晰。
  第二章主要论述红柯生命意识的建构过程。生命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层面,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体验的丰富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存在一种变化和升华的过程,红柯也不例外。红柯创作中生命意识的最终形成,是作家重回关中之后才浮现和确立的。但是,其最终形成又存在一个建构的过程。本章紧密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进行分析,细分为关中少年、新疆十年和重回关中三个关键的生活转折时期,力求多元立体地关照红柯创作中生命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主要论述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的精神内核。生命意识既然是解读红柯创作的关键词,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背后精神内核进行挖掘。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意识,其解读的关键词是生命的神性与野性。在展现生命的神性方面,包括了万物有灵、敬畏生命和不畏死亡;在崇尚生命的野性方面,包括了血性生命活力和两性生殖伟力。
  第四章主要论述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在具体的创作中,红柯对于如何表现生命意识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红柯在表现生命意识时,首先,总是围绕特定的地理空间——新疆展开,书写了大量的新疆的景色、人物与风俗歌谣,因而具有浓厚的新疆西域色彩;其次,红柯通过打破人与物的界限,联结历史与现实的空间,将现实中不可能的在小说世界实现了,因而呈现出梦幻性;最后,红柯还经常使用通感化的语言、塑造简单的人物以及淡化故事情节的手法,使得小说形成一种情绪大于情节的故事氛围,因而呈现出诗性写作的特点。
  第五章对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进行评论,客观分析生命意识对红柯创作带来的得与失。强烈关注生命意识给红柯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性的,也有负面性的。正面的影响在于,通过表达生命意识,为现代人建构了精神家园,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负面的影响在于,有时过分强调生命意识,使得女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被弱化,产生人物语言与身份不匹配的情况。
  结语部分,基于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背景下,对红柯和同时代作家的创作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红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与时代和作家之间的同与异。以及对不同作家作品中生命意识的解读,能够为文学史书写的多元化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在时代思潮与作家的生命体验中,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自1918年4月鲁迅《狂人日记》发表后,“狂人”的出现便掀起了疯癫书写的热潮。郁达夫、台静农、许杰、王西彦、张爱玲等现代作家笔下频繁的出现“疯子”形象,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疯癫形象群”。在现代作家笔下,“疯癫”不再是简单的身体上的疾病,它是作家对社会现实关照的另一个窗口,隐喻着作家的情感与态度。作家借不同身份、不同疯癫病因的疯癫人物的书写,从而对整个社会现实及人的存在等问题进行反思。他们力
学位
本文立足于学术界相对薄弱的研究环节,对刘向《说苑》《新序》《古列女传》及奏疏征引《诗经》的情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横向观察刘向《诗》学与其他儒经之学的异同,另一方面纵向探索《元王诗》家学渊源及汉末经学的时代背景对刘向引《诗》及经学倾向的影响。刘向生于宗室之家,历仕汉宣、元、成三朝。本文发现,其政治经历贯穿一生,主导着著书立说的价值取向势必需要为政治服务。其次,学《谷梁》,论五经,校秘书,刘向的学术思
学位
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与认知紧密相关,本文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对90个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建构情况和受话人的认知情况进行探究,并试图归纳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策略。  通过对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类,概述关联理论和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研究现状。对选取的90个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语料的来源、选取标准、语料特征进行说明,最后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逐一阐释。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相声小品
据笔者统计,《涑水记闻》涉及宋夏史事的条目多达七十余条,约占全书总条目数的七分之一。自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反宋直至宋夏隔绝,宋夏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因此,为《涑水记闻》所大量记录的宋夏史事无疑为我们了解宋夏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鉴于本人有限的学力和学时,本文在对部分史料进行详细考证、厘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发现《涑水记闻》“体兼文史”而以史为主,其材料布局可概括为“七分历史,三分模糊
学位
裴启《语林》一书内容多描写人物风貌、言谈及举止,展现了汉晋人物个性,对其进行研究,自可见一时人物风貌及时代特征。裴启《语林》之产生并非偶然,当有一定条件,其一,裴启在正史中无传可考,其它记载亦少,幸而其出身世家大族,故从其家族考证其所具备创作《语林》的条件。其二,裴启处于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朝代,故可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考察《语林》一书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三,裴启《语林》之前的一些著作,如《魏晋
学位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文坛大放异彩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创作承继了20世纪初以来的社会批判思潮,根植于复杂的美国南方历史进程,成为了南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现实主义批判主流的重要力量。本论文从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以美国社会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为大背景,重点关注麦卡勒斯小说记录南方社会历史变化的重要面相,在分析和呈现作品对种族、家庭、宗教这三个不同方面问题的书写的基础上,
学位
作为一种讽诵文体,辞赋自诞生以来,历经汉魏隋唐,一直长盛不衰,至清末科举废除,曾依傍科考声律之学而兴荣的辞赋创作才逐渐趋于衰落。但随着近代报刊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报刊文学生产的社会化转型,使得文学传播的主流逐渐由“被金石、流管弦”转向能够使文学作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批量复制的近代报刊,大批身份各异的读者群体跻身作者的行列,影响着文学创作的雅俗之变。受辞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一特性的影响,近代报刊拟赋创
学位
洪颐煊《经典集林》在辑佚学史上首次将经、史、子三部的古代佚书30种分别辑佚后汇编成书,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而学界目前对此书尚无系统研究。论文在考论《经典集林》的编撰缘由、主要版本后,深入分析其辑佚体例特点并探究所辑佚书的文献、文化价值。  第一章“洪颐煊及《经典集林》考述”先后考论《经典集林》的成书背景、知见版本,对各种关于《经典集林》的载录错误也详加辨正。  第二章“《经典集林》辑佚形式分析”论
吴趼人小说中涉及大量西洋景观的描绘,从西洋建筑、洋货器物到思想观念等等,展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的社会面貌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心态,是研究晚清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极佳范本。同时,吴趼人小说的西洋景观书写始终贯穿着他的个人思想倾向及社会理想,他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体系极力排斥,宣扬回归传统儒家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对西方工业文明推崇有加,强调“科技强国”,显示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动荡大变革
学位
六朝“文章志”是六朝时期文学专科目录的代表。研究六朝“文章志”诸书可以了解六朝时期目录学的发展状况,可以领略六朝时期文人品评之风的魅力。这对于了解时代风尚和文人生平经历有着重要意义。  文中首先介绍六朝“文章志”作者以及“文章志”诸书在各典籍中的著录情况,发现六朝“文章志”主要见著于《隋志》“簿录篇”。然后主要介绍六朝“文章志”提要佚文所涉及文章家的基本生平情况以及进行佚文内容辨正,并讨论体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