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的表达——史蒂夫·麦奎因的影像艺术分析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蒂夫·麦奎因作为国际重要的影像艺术家,享有在当代艺术界和电影界的双重声誉。其艺术创作,带有显著的个人的美学特质,他的作品大多与现实主义相关,却又不失诗意的质地,可以说其美学背后总附带有一种尖锐的作者态度。在他的作品现场,他总是试图去制造一个异样的空间,从而使观众获得意外的视听观感,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观感”是不舒服的。  此外,麦奎因作为艺术家也有其特殊的个人身份特征,与此同时,这也影响到他的创作方向。他的作品的语汇常常与暴力,种族,身体以及空间和时间相关联,这些语汇的运用通常会直指人性与道德的价值问题,即使麦奎因从不在作品中明确地表达个人的立场,但以影音为媒介的视听感观总会让观众在走出展厅之后陷入思考,这种思考与我们身处的世界相关,与社会媒体所传播的政治正确相关,从而思考转变为反思,这使麦奎因的作品形成了尖锐的表达,也是其作品的力量所在。  本文希望对麦奎因的创作进行全景式地阐述,以此来归纳和总结其艺术创作的语汇特质,以及与这些语汇相粘连的尖锐的内核表达。
其他文献
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中,如何在借鉴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来展现东方之美,一批国画大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巨大转变之际,潘天寿着力强化民族绘画特点,身体力行,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中国画的复兴与重建之中。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等。  潘天寿出身贫苦,幼
中国民歌是最能生动而且直接地体现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民歌演唱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民族性,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民歌演唱者要想准确把握
北魏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中有着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北魏统一了战乱分裂的北方地区,结束了分裂123年的割据政权格局;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许善长(1823-1891)字季仁,浙江仁和人。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期即有文名,他早岁冷宦京师,中年之后外宦、江西,一生时间皆在任上。著有诗集《碧声吟馆倡酬录》、《碧声吟馆倡酬续录
意识流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以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奠定了意识流的理论基础,以致意识流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学科中。随着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