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强骨静气,雨后千山铁铸成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中,如何在借鉴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来展现东方之美,一批国画大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巨大转变之际,潘天寿着力强化民族绘画特点,身体力行,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中国画的复兴与重建之中。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等。
  潘天寿出身贫苦,幼年丧父。自小开始,他就在农村学做农活,下田耕种,车水砍柴都很精通。18岁那年,潘天寿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并得经子渊、李叔同指导,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后来,潘天寿到上海供职于刘海粟任院长的美专。在上海,潘天寿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著名画家。吴昌硕非常赏识潘天寿,对其厚爱有加,格外关照,潘天寿也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对潘天寿在艺术上的进步,吴昌硕大加赞赏,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潘天寿还精心研究中国绘画史,于1925年写成了《中国绘画史》一书,成为中国绘画史方面的经典之作。在研究历史的同时,潘天寿更加注重对中国绘画传统的汲取。1932年,他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白社”时期,潘天寿仍出入于石涛、八大等人的风格之间,不过在笔墨构图中已显露出不同以往的气象。新中国成立之后,潘天寿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职,在继续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为培养绘画艺术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
  潘天寿的绘画创作,经过十年杭州授课和八年抗战磨砺,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自成一家,呈现了独处的个性。潘天寿一生的力作,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天惊地怪见落笔”,这是吴昌硕对潘天寿绘画天资气魄的惊叹而发。潘天寿素以笔力霸悍、构图精绝驰誉,精于写意和山水,尤擅画鹰、八哥等,指墨画别具一格,成就突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潘天寿的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画面效果多纵横睥睨,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强骨静气、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他的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来概括:“强其骨”、“一味霸悍”。“强其骨”就是以力胜。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纵观潘天寿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静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潘天寿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并溶入了强烈个性,强调“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
  潘天寿作画擅用大笔粗线,笔线有时宽达两寸,并且落笔很重,气雄力坚,但雄健不是蛮横粗野,其中区别,就在于运笔过程中对提、按、使、转等等变化的把握与控制,尤其是他山水画中的用笔,除了鲜明强烈以外,给人的另一个突出感觉,是果断。潘天寿用笔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弧线较少,呈现阳刚之美。在画面上可以看出,潘天寿在作画时毫不犹豫,下笔速度很快,以中锋为主,提按顿挫,富于弹性,老辣苍劲,一气呵成,黄宾虹称之为:“扬之高华,按之沉实”。
  “强其骨”的另一特色是造型和构图上的雄阔险峻,多方正大折落。潘天寿画山,极少叠嶂重恋或平远杳杳,而是常常运用一边、一角、一树、一石等裁截式构图和特定式形象,截取近景,结构一隅,以出奇制胜的视角,强调对比差。潘天寿画雨后山水,一再题款:“雨后千山铁铸成”,这是终生追求的意境,即立足于稳、静及恒久,着意于铸型,不画千岩万壑,不画高山大岭,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对象,但画面效果却神奇壮美,雄伟静穆。
  在浙江美院教学之际,潘天寿认为,山水、花鸟画在题材内容上寻找突破口,从古人那里学技法还不够,要直接面向生活,直接从自然中写生。他和同事们去了浙东名胜雁荡山,那奇特的山势激发了他的创作欲。回杭后,他一气呵成,创作了《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小龙湫一角》等作品。潘天寿用山水花卉结合的方式创作的《灵岩涧一角》,既不同于鸟瞰式的远景山水,又不同于传统的折枝花卉,让人耳目一新。这幅画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使他的艺术又跃上新的高峰。
  潘天寿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对书法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同时,他的指画也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出不平凡的艺术能力感染。
  潘天寿以一生的心血去关注国运,体恤民生,锲而不舍地探求中国画的复兴道路,并对中国画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保持着非常清醒的警觉性。他主张从中国画的内部去发现问题,而不应从外在因素来寻找妄自菲薄的借口。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西化的道路是危险的,最后的结局是取消了中国画的民族性,取消了文化个性,以至于“自觉”地消解了自身的传统,注销了中国画的“户籍”。
  潘天寿是一位传统的文人,更是一位国学修养极高的艺术家。他骨子里天生就有对中国的传统的诗文书画的喜好,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因子。因此,在社会剧变,思想激荡的时代,他只坚守他所认同的传统书画的精神领地。潘天寿是中国画传统的守望者,他那沉雄博大的创作风格,奇崛伟岸的国画作品,无可争辩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丰富的著述,诸如“高峰意识”、“不能做‘笨子孙’,也不能做‘洋奴隶’”、“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中国画要以特长取胜”、民族艺术“要扬长避短”等等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以后的中国画走向。
  潘天寿曾说过:“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和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看重。1928年,潘天寿被聘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中国画主任教授,自此一生都未曾离开这所学院,把人生中的半个世纪都奉献给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教育大师,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独立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他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首创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传统诗词等课程,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到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潘天寿一生奋力笔耕于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领域,但存世作品数量不过千余幅,传世代表作如《露气》、《雨后千山铁铸成》、《记写雁荡山花》等藏于中国美术馆。潘天寿进入拍场的作品量很少,但很受收藏者追捧。据统计,潘天寿百万元以上书画拍品数量,占到其书画拍品总量近五分之一以上。潘天寿绘画赋色斑斓、气势淋漓的特点,在拍场颇能吸引买家及观者的眼球。《鹰石山花之图》大约创作于1960年,是潘天寿晚年艺术鼎盛期的杰作:一块占画面4/5面积的巨石是典型的“潘公石”,纯用简括刚劲的书法笔线勾勒,而不作传统的皴擦之法,老辣有力,笔笔交代得清清爽爽,烂漫的山花和有节奏的苔点极有章法。这幅作品在2005年中国嘉德的春季拍卖会上,以1171.5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潘天寿作品的最高纪录。
  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革新,以沉雄阔大、刚健苍古的风格语言,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的贡献,在当今更显突出和伟大。
  责任编辑 王海珍
其他文献
溢出效应环境下的企业研发投资因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一直是企业研发投资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在介绍溢出效应的特点、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基于溢出效应的企业研发投资的
近年来,随着公路的不断发展,对公路工程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工程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公路试验检测仪器的重视,并努力提高检测水平,运用公路试验检测设备,为公路质量提供有力
为了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开挖对山体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结合学习发达国家隧道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经过多年施工实践的不断完善,前置式洞门施工技术得以广泛的开发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其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因此,需要高度的重视建筑工程项目
混凝土又可以被称为是三合土,其属于传统建筑材料中的一种,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混凝土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们需要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需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期议题集中于新媒体的新问题和传统媒体的老问题。在新媒体方面,主要介绍有关社交媒体的几项研究。有探讨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与社交媒体的网络异质性及其观点极化三者之间
在工程项目前期准备时期,有效的测绘环节能够给后期的施工带来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进而更加便于提高工程项目整体质量,保证工程项目更好的完成。然而,测绘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病害的防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出现此类病害时,应秉承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原因的调查分析,并彻底整改,杜绝再次发生,争取防患于未然。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钢结构在、厂房、桥梁等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可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环境污染少、绿色环保、造价低廉等优势。而钢结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