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地震研究中,特别是卫星热红外遥感,在90年代初就有学者应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地震前的热异常信息,这是地震研究的新探索。与传统地面定点台网观测相比,热红外遥感具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准实时获取数据的优势。近年来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引起的红外辐射异常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在地震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热红外遥感受云雾的影响严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被动微波遥感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可以获取云雾覆盖下地表的辐射信息,因此,可以为红外遥感提供补充,将两种数据的优势互补,可更好的为地震监测服务。本论文选取川滇地震重点监测区作为实验区,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对汶川地震开展详细的研究。首先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无震情况下正常动态红外和微波亮温背景场,并以此作为提取异常的基准;再建立亮温异常提取模型来提取汶川地震震前震后的红外和微波亮温异常信息,并分析两者在汶川地震中的异常演化过程。最后对比研究红外和微波亮温多年背景场中的月均值,在考虑地形对两者的影响后,求得红外与微波亮温月均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了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有机结合,可通过微波亮温求得在云层覆盖下的红外亮温,这更好地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本论文取得成果:(1)红外与微波亮温动态背景场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都具有时间延拓性,空间相关性和年变周期性。时间上,两者都符合季节变化规律,体现出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空间上,两者都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和断裂构造的影响,红外和微波亮温与高程都呈负相关的关系,海拔在1000m以上,6月份的红外亮温直减率为0.48K,微波亮温直减率为0.31K。(2)红外与微波亮温在汶川地震震前都出现了亮温热异常现象,红外亮温异常最早在震前41天出现,微波亮温异常最早在震前44天出现,两者的异常信息变化都是从弱到强再到弱的一个过程。(3)在三种不同的地形区域(平原区、丘陵区、山区)均是红外亮温高于微波亮温,但是两者的差值不同。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差值是平原区的大于丘陵和山区的,在夏季丘陵区的高于山区的,但在冬季则相反。这三个不同地形区域亮温差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表面粗糙度引起的,其中地形是主因。(4)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具有很好的定量关系,它们之间偏移量与地形地貌有关。考虑地形对两者的影响后,两者的相关系数很高,在0.95以上。不同地形区域分别根据微波亮温拟合出的红外亮温与实际观测红外亮温的残差都很小,在平原区有7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在丘陵区有5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在山区有8个月的残差在1K以内。因此,在有云、雨等干扰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红外亮温月均值的情况下,若微波亮温月均值已知,可以求得红外亮温月均值。可以实现红外亮温与微波亮温的有机结合,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