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为红藻门(Rhodophycota)红藻纲(Rhodophyceae)仙菜目(Ceramiales)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软骨藻属(Chondria)海藻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低潮线附近。其全藻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细胞毒和驱虫等功效。据文献报道,粗枝软骨藻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烷烃、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及甾醇类等。缩序米仔兰(Aglaia abbreviate)是一种楝科(Meliaceae)米仔兰属(Aglaia)陆生植物,主产我国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区。近年来缩序米仔兰被报道含有三萜、双酰胺、孕甾等结构类型化学成分,部分化合物还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在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过程中,我们对采自浙江南麂岛的粗枝软骨藻和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缩序米仔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两种植物样品分别用酒精提取,所得浸膏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用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层析方法共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包括:6个甾体、6个倍半萜、3个二萜、4个黄酮、6个二苯乙烯类、2个生育酚类及10个其它类型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及相对构型是在光谱学分析【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圆二色谱(CD)和旋光】及与报道的已知化合物数据比较的基础上确定的。在这37个化合物中,共发现了8个新结构分子。从粗枝软骨藻中共分离到11个化合物,包括5个甾体(1-11-5)、1个脂肪酸(1-6)、2个脂肪酮(1-7、1-8)、2个邻苯二甲酸酯(1-9、1-10)及1个丁烯羟酸内酯(1-11)。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1-7和1-8为新结构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1-7又为1-8的二聚体。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我们通过测定这两个新化合物的旋光、圆二色谱(CD)及借助高斯软件计算,发现化合物1-7和1-8均为外消旋体。因此,它们分别命名为4,11-dihydroxy-4,11-dimethyltetradecane-2,5,10,13-tetraone(1-7)、7-butoxy-4-hydroxy-4-methylheptane-2,5-dione(1-8)。这是首次从天然界发现此类型脂肪酮类化合物。从缩序米仔兰中共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包括6个倍半萜(2-12-6)、3个二萜(2-72-9)、4个黄酮(2-102-13)、6个异戊烯基化二苯乙烯(2-142-19)、2个生育酚类(2-20、2-21)、2个甾体(2-22、2-23)、1个双酰胺(2-24)、1个邻苯二甲酸酯(2-25)及1个降倍半萜(2-26)。其中化合物2-13、2-14、2-15、2-16、2-17、2-26为新结构化合物,分别命名为3′,6-dihydroxy-4′,7-dimethoxyisoflavone(2-13)、2,4-dihydroxy-6-(2-hydroxyphenethyl)-3-(3-methylbut-2-en-1-yl)-methyl benzoate(2-14)、2,2-dimethyl-2′,5-dihydrodroxy-7-(2phenylethyl)-chromene(2-15)、(E)-2-(6-hydroxy-3,7-dimethylocta-2,7-dien-1-yl)-3,5-dihydroxy-bibenzyl(2-16)、2-[(2E,5E)-7-hydroxy-3,7-dimethylocta-2,5-dien-1-yl]-3,5-dihydroxy-bibenzyl(2-17)和(E)-4-(2,5,5-trimethylcyclopent-2-en-1-yl)but-3-en-2-one(2-26)。这是首次从米仔兰属植物中发现二苯乙烯类和生育酚类成分。本论文所得化合物主要是进行PTP1B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RET酶活抑制和抗真菌活性筛选。目前粗枝软骨藻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的PTP1B抑制和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RET酶活抑制活性筛选工作已完成,抗真菌活性筛选工作还在进行中。缩序米仔兰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各项活性筛选工作还在进行中。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粗枝软骨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并没有表现出PTP1B抑制和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酶活抑制活性,仅化合物1-5表现出微弱的RET酶活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9.8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