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评估及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应用价值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T1mapping与肝细胞癌Ki-67表达的相关性。2.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T1mapping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肝细胞癌的74例患者资料,术前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检查,且术后都有Ki-67免疫组化染色。其中男65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30~84岁),平均年龄为59.69±10.57岁。分析Gd-EOB-DTPA MRI的影像定量参数与病理Ki-67表达的相关性,并根据Ki-67标记指数分为Ki-67低表达组(≤25%,40例)、Ki-67高表达组(>25%,34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影像定量参数T1弛豫时间(T1rt)、T1弛豫时间减低率(rrT1rt)、肿瘤-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比(TLR)、对比增强比(CER)、ADC与Ki-67的相关性。两组间的门脉期肿瘤-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比(TLR-PP)、平衡期肿瘤-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比(TLR-EP)用M(P25,P75)表示,统计学方法为Mann-Whitney U检验,另以χ±s表示其余定量参数,统计学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并根据 ROC 曲线,比较 T1rt、T1rt-20min、TLR-pre、TLR-HBP、ADC参数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临界值。2.患者资料收集、MRI检查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Ki-67标记指数分组同第一部分。两组的临床资料(性别、肝炎、肝硬化等)及影像学定性参数(肿瘤边缘、假包膜、动脉期环形强化等)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像学定量参数分析大致同第一部分。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肝细胞肝癌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结果1.T1rt-Pre、T1rt-20min与Ki-67呈强正相关(r=0.668,r=0.659,P均<0.001);TLR-pre、TLR-HBP与Ki-67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95,r=-0.497,P均<0.001);ADC值与Ki-67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78,P<0.001);TLR-PP、TLR-EP与Ki-67呈弱负相关(r=-0.272,P=0.019、r=-0.362,P=0.002)。Ki67高、低表达组间的T1rt-Pre、T1rt-20min、TLR-pre、TLR-AP、TLR-EP、TLR-HBP、ADC 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T1rt-Pre、T1rt-20min、TLR-pre、TLR-HBP、AD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68、0.890、0.717、0.782、0.747(P均<0.001)。其中T1rt-20min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Youden=0.65),敏感度85.3%,特异度80.0%,临界值为>724.5msec。2.AFP、肿瘤边缘、动脉期环形强化、马赛克样结构、冠状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在高、低Ki-67表达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185、25.395、8.061、5.868、11.777、6.613,P均<0.05),组间的长径、T1rt-Pre、T1rt-20min、ADC、TLR-pre、TLR-AP、TLR-EP、TLR-HBP均有统计学意义(z=-3.408、t=6.947、t=7.765、t=-4.616、t=-3.785、t=-2.186、z=-2.653、t=-4.560,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P≥20 μg/L、肿瘤边缘不光滑、T1rt-20min>724.5msec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10.106、18.514、1.016,P均<0.05)。成功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5,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结论1.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与肝细胞癌的Ki-67表达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对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具有较好的评估能力。2.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Ki-67表达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肝细胞肝癌患者Ki-67表达提供了一种个体化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apetic cholangiocinoma,ICC)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目前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仍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了提高临床上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本研究拟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构建基于转录组数据构建风险预后模型。方法:通过TCGA下载并整理IC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使用3种差异分析方法(edgeR、Li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020年肝癌新发病例906,000例,死亡830000例,其中HCC占75%-85%,在中国,肝癌更是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5-38%,这归因于诊断晚、化疗失败和频繁复发。因此,探索肝癌发生发展的详细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
第一章影像组学在胃癌术前Lauren分型的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索影像组学在提高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Lauren分型的准确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前行全腹部增强CT及胃癌根治术共430名G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按2:1随机分组(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284与146),并根据术后病理的Laur
背景: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两者关系有较多文献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与细胞实验证实OSHAS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OSHAS是否通过影响TAMs的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研究不多,而TAMs在OSAHS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更少。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A
学位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抑郁症是PD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40%-50%,抑郁症常对PD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部分PD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然而,在临床中,PD病人的抑郁症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PD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第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检测系统效能的评估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然而,膝关节MRI的解读费时费力且依赖医师的临床经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检测系统可以辅助医师提高诊断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深度学习法在MRI上检测膝关节AC
背景与目的:骶髂关节相关疼痛是造成腰骶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提出了各种技术方法以诊断或治疗骶髂关节相关疼痛,但它们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其中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是诊治骶髂关节相关疼痛的重要技术之一,注射药物主要作用于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内的神经组织。文献报道将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以辅助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然而,缺乏对各区域内神经分布情况的详细描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背景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形势不容乐观。扩大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影像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术是肿瘤病变早期病理确诊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肺、肝等多部位肿瘤病变。但由于肿瘤自身异质性、单模态影像(CT、US等)信息片面、医生主观经验等因素,致活检准确率不高、病理假阴性多、并发症严重等情况常影响后续诊疗工作。精准、高效的影像定位和引导是解决上述问题关键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非侵入性影像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具有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平扫尚能够明确诊断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等部分病变,但大部分疾病如腹盆部、四肢肌肉影像诊断需较高的组织对比度来准确获得更多疾病的影像信息,必须依赖CT对比剂的使用才能进行鉴别并最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