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8F-FDG PET/CT影像融合的多模态影像导航在肿瘤病变穿刺活检中应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形势不容乐观。扩大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影像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术是肿瘤病变早期病理确诊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肺、肝等多部位肿瘤病变。但由于肿瘤自身异质性、单模态影像(CT、US等)信息片面、医生主观经验等因素,致活检准确率不高、病理假阴性多、并发症严重等情况常影响后续诊疗工作。精准、高效的影像定位和引导是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氟代脱氧葡萄正电子发射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检查可反映全身影像解剖结构和功能代谢显像,可通过计算机将多种模态信息融合,对于各类肿瘤病变诊断、分期、手术评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拟从PET/CT显像独特优势着手,探讨PET/CT影像融合为基础的多模态影像导航技术在肿瘤病变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等系列问题。目的探讨在肿瘤病变穿刺活检中应用18F-FDG PET/CT影像融合多模态影像导航与常规CT影像导航疗效的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经临床常规诊疗和PET/CT检查后,仍无法明确疾病诊断或疑似肿瘤性疾病为病理确诊而行穿刺活检的1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PET/CT融合影像或常规CT引导方式等条件应用配对设计分实验组(多模态引导组)n=61例及对照组(CT引导组)n=5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无统计差异。以切除术后病理及临床诊疗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临床诊断为最终结果。记录两组病例穿刺靶点到位率、穿刺用时、进针次数、病理诊断符合率及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穿刺靶点到位率分别为100%和98.6%;病理诊断符合率实验组98.36%(60/61)高于对照组89.65%(52/58);两组阳性预测值均为100%(50/50)、(45/45),阴性预测值90.91%(10/11),53.85%(7/13)。对照组假阴性率为11.76%;诊断符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穿刺过程用时中位数分别为14(12,21.5)min和10(9,13.25)min,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22,P<0.05);但两组出现气胸、咳血等并发症均为轻中度且经处理后均治愈,发生率分别为6.56%(4/61)和6.89%(4/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依据18F-FDG PET/CT显示病灶不同程度代谢增高表现选取增殖活性活跃区域为穿刺靶点,同时术中融合PET/CT等多模态影像导航可更加直观、清晰辨认穿刺命中靶点与否,有效提高穿刺病理准确率,效降低假阴性率。与常规CT影像引导比较优势明显,对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2.本项研究技术运行可靠,虽影像融合操作略延长手术时间,但与常规CT引导比较未增加手术风险;后续软件升级、优化将更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一旦发展至痴呆阶段,其精神心理方面的变化则无法逆转,这将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是 VCI的早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因此,加强此
学位
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apetic cholangiocinoma,ICC)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等特点,目前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仍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了提高临床上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准确性,本研究拟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构建基于转录组数据构建风险预后模型。方法:通过TCGA下载并整理IC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使用3种差异分析方法(edgeR、Li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020年肝癌新发病例906,000例,死亡830000例,其中HCC占75%-85%,在中国,肝癌更是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5-38%,这归因于诊断晚、化疗失败和频繁复发。因此,探索肝癌发生发展的详细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
第一章影像组学在胃癌术前Lauren分型的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索影像组学在提高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Lauren分型的准确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前行全腹部增强CT及胃癌根治术共430名G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按2:1随机分组(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284与146),并根据术后病理的Laur
背景: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两者关系有较多文献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与细胞实验证实OSHAS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OSHAS是否通过影响TAMs的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研究不多,而TAMs在OSAHS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更少。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A
学位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抑郁症是PD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40%-50%,抑郁症常对PD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部分PD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然而,在临床中,PD病人的抑郁症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PD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第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检测系统效能的评估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然而,膝关节MRI的解读费时费力且依赖医师的临床经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检测系统可以辅助医师提高诊断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深度学习法在MRI上检测膝关节AC
背景与目的:骶髂关节相关疼痛是造成腰骶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提出了各种技术方法以诊断或治疗骶髂关节相关疼痛,但它们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其中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是诊治骶髂关节相关疼痛的重要技术之一,注射药物主要作用于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内的神经组织。文献报道将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以辅助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然而,缺乏对各区域内神经分布情况的详细描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