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是个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稳定的、连续的情感连接(Bowlby.1973)。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依恋关系的最初研究主要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依恋关系,因为这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后的研究发现:依恋联结是持续存在的,安全依恋质量或不安全的依恋质量都会成为个体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因此,人们开始关注青少年的依恋研究。父母是个体早期的主要依恋对象。青春期主要的依恋对象为同伴。因此,同伴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极其重要。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关系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是社会的需求,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依恋理论指出,依恋质量并不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中介变量,如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Bowlby,1973; Bretherton,1985)=Greenberg等(1993)曾指出:内部工作模型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及自尊的水平的总体觉知,是个体在和主要抚养对象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尊是青春期学生发展的重要品质,高自尊个体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社会交往中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出现较少的社交回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的同伴依恋特点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其中自尊水平是否起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班级集体施测的方式,对广州市450名高中生采用亲密关系问卷(ECR)中文版、自尊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共三个问卷测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CR量表、SES量表和IAS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高中生的同伴依恋类型中,恐惧型依恋者最多。四种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如下:安全型20.8%、冷漠型23.5%、专注型14.9%、恐惧型40.8%,安全型依恋只有20.8%,不安全依恋为79.2%。(3)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依恋类型、自尊、社交焦虑的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4)高中生的同伴依恋特点、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都有预测作用,解释率为17.7%。其中,自尊水平在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