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籽粒芦丁与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xwindo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荞麦是一种适于冷凉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蓼科荞麦属双子叶作物,主要有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和苦荞(又称鞑靼荞麦)两个栽培种。荞麦,尤其是苦荞,因富含其他谷类作物所没有的生物活性成分芦丁,同时其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麦、玉米和高粱,且生物价较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功能保健型作物。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基因型荞麦籽粒的芦丁含量,筛选高芦丁含量的种质;同时,研究温度、播期、密度、肥料以及种植区域等环境因素对荞麦籽粒芦丁含量、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等的影响,以期为丰富荞麦育种与芦丁生理代谢理论,为生产上规划荞麦优势生产区域与建立优质高产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 1.荞麦籽粒芦丁含量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本研究所测定的46个苦荞品种籽粒芦丁含量平均为1.184%,变幅为0.63%~2.03%,其中47%的测试品种籽粒芦丁含量在1.15~1.5%之间:20个甜养品种的芦丁含量平均为0.0174%,变幅为0.0051%~0.0301%,其中50%的测试品种芦丁含量在0.0051~0.013%之间。芦丁含量最高的苦荞平凉8号与甜荞8802-1的芦丁含量分别为2.026%与0.0301%,前者是后者的67倍。苦荞的总蛋白含量平均值比甜荞高,各品种间蛋白及各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四个蛋白组分中清蛋白含量最高,变异范围也最大,醇溶蛋白含量相对较低。 2.温度对荞麦芦丁含量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荞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明显提高芦丁含量,且随培养温度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而开花结实期较高的温度有增加叶片和籽粒芦丁含量的效应。 3.播期、播种密度影响苦荞籽粒芦丁、蛋白质含量。通过对六苦3号籽粒芦丁与蛋白质含量的播期与密度效应的研究表明,籽粒芦丁、清蛋白、谷蛋白及总蛋白含量受播期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播期推迟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不受播期影响。说明播期适当提早对籽粒芦丁和蛋白质形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增加均有促进作用。每ha播种密度在60-90万株时,籽粒芦丁含量差异不显著,超过90万株,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芦丁含量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蛋白及各组分含量的影响不一致,清蛋白、球蛋白、总蛋白含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受播种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4.肥料运筹影响荞麦籽粒芦丁、蛋白质含量。不同N素水平及N、P、K配施对荞麦籽粒芦丁含量及叶片PAL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AL活性与芦丁含量均随施N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 Marchal)引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带有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抗性强、抗谱广,因此对Pm21基因及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进行克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克隆到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上的
研究明确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生育动态、茎秆质量、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对于确定适宜的小麦种植行距和密度,完善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具有理论和实
ipt(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是细胞分裂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促进细胞细胞分裂素的合成,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延缓植物的衰老过程,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将ipt(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与P_(SAG12)(拟南芥衰老专一启动子)相连,形成的嵌合基因P_(SAG12)-ipt能够明显延缓植物的衰老,提高其生物产量和结籽数。本研究利用P_(SAG12)-ipt基因对四个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材
本文以13份爆裂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2个组合,对产量、爆花率、膨胀倍数、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等12个性状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总配合力效应、遗传力、各性状间相关进行分析,并估算了各性状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性状杂种优势在42个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组合间优势差异较大,但无论是超中亲优势或是超高亲优势,其正向优势都
机械化旱直播以其节水、节本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这种播种方式播种深度差别大,严重影响出苗率。全苗保苗难问题成为制约旱直播技术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因素,中胚轴延长特
大豆是人类食用油和种子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经济及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育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大豆育种已取得重大成就。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高大豆产量,改良大豆品质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和鉴定植物基因功能、发掘有益基因并用于育种,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大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基因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突变体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大豆突变体库的构建可为分析大豆基因的功能提供理想
本文针对河北省平原地区有限的光热资源条件,以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和登海3719为材料,对高产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灌浆、氮磷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旨在明确实现夏玉米高产的群体质量指标,为光热资源有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的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亩产700公斤夏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为株高整齐度好、茎粗系数高、穗位系数低,抗倒性强,吐丝
虾青素是一种抗氧化活性极强的类胡萝卜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β-胡萝卜素酮化酶(BKT)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CRTR-B)是虾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花生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体内不合成虾青素,但存在虾青素合成的前体物质β-胡萝卜素。故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将这两个基因导入花生,为实现利用转基因花生生产大量虾青素提供实验和理论指导。以La Taq DNA聚合酶用PCR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正常秆品种中双4号(ZD4),华双3号(HD3)为材料,通过不同光照,不同激素处理及田间种植等试验,研究了Ds-1的生长发育特性;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与另一个矮秆资源Ds-2的等位性;再通过RAPD技术及候选基因法寻找与矮秆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 1.与ZD4相比,光照条件下Ds-1下胚轴显著缩短,子叶浓绿;黑暗条件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