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CI模式下听障儿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比较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单侧人工耳蜗植入(UCI)、双耳双模式(BIM)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CI)的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疗效。探讨内耳畸形对患儿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行CI手术的261例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UCI组78例,BIM组67例,BCI组116例。术后24月时,测试其在0.5kHz、1kHz、2kHz、4kHz下的声场助听听阈,收集患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USS)、听觉能力分级(CAP)量表以及言语可懂程度分级(SIR)量表的问卷评估表资料。比较三种模式下的术后疗效,随后分别将其分为内耳畸形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UCI、BIM、BCI三组比较时,BCI组在四个频率下的声场助听听阈结果均优于BIM及U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IM与UC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BIM组中,佩戴助听器(HA)耳、CI耳及双耳比较时,双耳及HA耳在0.5kHz下的声场助听听阈优于CI耳(P<0.001),CI耳在1kHz、2kHz、4kHz下均优于HA耳(P<0.001),尽管双耳在1kHz、2kHz、4kHz下表现都好于CI耳,但无统计学差异;在BCI组中,左耳,右耳及双耳比较时,双耳在0.5kHz、1kHz、2kHz及4kHz下的声场助听听阈均优于左耳或右耳(P<0.001)。左右耳间无统计学差异。2.UCI、BIM、BCI三组比较时,BIM组的MUSS评分高于UCI组(P=0.014),BIM组的SIR评分高于UCI组(P=0.035),MAIS/IT-MAIS评分表现为BIM组>BCI组>U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P评分表现为BIM组>BCI组>UCI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将UCI、BIM、BCI继续细分为内耳畸形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在UCI组中,内耳畸形组与对照组的MAIS/IT-MAIS、MUSS、CAP及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助听听阈于0.5kHz、1kHz、2kHz及4kHz频率下均无统计学差异;BIM组中,内耳畸形组与对照组的MAIS/IT-MAIS、MUSS、CAP及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CI耳,HA耳及双耳分别进行内耳畸形组与对照组的助听听阈比较时,除BIM组中CI耳在0.5kHz频率下有统计学差异外(P=0.007),其余条件下均无统计学差异;BCI组中,内耳畸形组与对照组的问卷评估表比较时,BCI组中的CAP评分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26),MAIS/IT-MAIS、MUSS及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左耳,右耳及双耳分别进行内耳畸形组与对照组的助听听阈比较时,其在0.5kHz、1kHz、2kHz及4kHz频率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BCI患儿的声场助听听阈优于BIM和UCI患儿,表明BCI患儿在安静环境下的听觉察知能力表现最好;当UCI对低频信号的补偿存在局限时,通过对侧耳HA的有效辅助,可以弥补低频补偿的不足,此时患儿的双耳低频听力很大程度上受益于HA耳,否则UCI与BIM的助听效果相似;BCI组的声场助听听阈优于UCI组且在BCI组中,双耳的助听听阈较单耳更好,这说明BCI重建的双耳聆听模式优于单耳聆听。2.在问卷评估资料中,三组间MUSS评分及SIR评分表现为BIM组优于UCI组,MAIS/IT-MAIS评分及CAP评分尚无显著差异,表明BIM患儿较UCI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控制力更好、言语表达能力更强,人们也更容易理解他们所表达的内容,而BCI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觉言语优势尚未完全显现。但我们对BCI未来的潜在优势抱有较高的期望。3.在一定条件下,前庭水管扩大、耳蜗不全分隔Ⅱ型、半规管发育异常、耳蜗发育不全Ⅲ型、共同腔畸形及内听道发育异常的患儿也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良好的助听听阈和言语功能,内耳畸形并不是患儿是否采取CI手术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nea syndrome,OSAHS)患者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两种分型的特征,以及不同分型对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262例OSAHS患者,根据睡眠监测结果,按低通气占总呼吸事件比例,将患者分为以低通气为主要表现(Hypopnea-pr
目的:1.构建针对Livin的慢病毒基因沉默载体,以降低Livin基因的表达;2.沉默Livin基因,研究口腔癌细胞Cal 27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的变化,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为口腔癌化疗耐受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设计针对Livin基因的shRNA序列,构建慢病毒plv-shRNA重组质粒;2.plv-shRNA重组质粒包装为慢病毒颗粒并感染Cal 27细胞,经过相
背景及目的:氧化应激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多合并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应激性疾病。有较多研究发现,间歇低氧(IH)环境下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抗氧化物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等水平减低。SOD1是生物体内关键的抗氧化酶之一,还可作为信号传播的控制器,其表达异常进一步影响脏器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献报道及我们的前期实验发现IH可致SOD1表达下调,但
目的:建立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大鼠模型模拟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发生,探讨氧化应激、β-catenin的表达与CIH诱导的心肌纤维化之间的联系,观察依达拉奉对CIH诱导的心肌纤维化损伤的影响,为OSAHS所致的心肌纤维化和心肌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尿酸水平差异及其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观察不同程度OSAH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差异及尿酸水平对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搜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05月住院期间完成多导睡眠监测(PSG)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75例研究对象。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
目的:跟腱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和运动损伤疾病之一,过度使用造成跟腱损伤退变是其主要原因,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和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ESW)是肌腱病治疗的可选方案,各具优势及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缺乏稳定性,本研究拟通过筛选ESW治疗兔跟腱病的最佳治疗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间歇低氧动物模型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观察慢性间歇低氧动物模型肾损伤状况,探讨PI3K/Akt/mTOR自噬信号通路与慢性间歇低氧介导的肾损伤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依达拉奉对慢性间歇低氧介导的肾损伤以及对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临床防治OSAHS所致的肾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方法:选取30只8周龄的SFP级雄性Wistar大鼠,使用随机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优化及狭窄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1月期间,行DECT头颈部CTA扫描的患者。通过DECT后处理工作站,对所有患者的图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标准线性120 k Vp及非线性融合图像,并以10 ke V为增量,重建40~150 ke V的VMI图像,然
目的 探讨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Chronic Maxillary Sinusitis,CMS)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侧上颌窦炎组90例及对照组90例(正常上颌窦和有CMS的上颌窦各180侧),在鼻窦CT的冠状位视窗中观察中鼻甲的形态,根据中鼻甲与钩突和筛泡的位置关系分为Ⅰ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没有超过筛泡及钩突的内侧缘)、Ⅱ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超过筛泡内侧缘但没有超过钩突内
目的:作为常见并高发癌症,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是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肿瘤标志物通过联合检测手段基本可以达到筛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低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针对早期胃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利用已获得的潜在的新早期胃癌标志物过氧化物酶-4(Prx4)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和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深入论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