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派的文艺观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ugu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前后,世界动荡不安,战国策派学人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为适应这“争于力”的“战国时代”,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它“活力颓萎”,“个人缺乏活力,民族缺乏活力”。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文化重建的构想,其要点是用尚力思想提高个人的活力,用民族主义增强民族的活力。战国策派的文艺观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 战国策派关于文艺的论述分散、零碎,使之条理化,可以勾勒出其体系。战国策派文艺观的体系由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价值论几个部分构成。本质论方面,林同济、陈铨分别提出了“象征抒情”说、“求异”说;创作论方面,他们论述了创作主体、创作动机、创作原则、创作的心理机制等问题;作品论方面,陈铨论述了戏剧的深浅、结构、人物、语言等一系列问题;接受论方面,有林同济的审美即对作品的再度创造说、陈铨的文学批评论;价值论方面,他们把文艺同人生相结合,同国家民族相结合。 更能显示战国策派文艺观特色的,是其核心概念——“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针对“个人缺乏活力”,他们提倡以“悲剧精神”来改造传统文学的柔弱平和;针对“民族缺乏活力”,他们提倡以“民族意识”创造“民族文学”。陈铨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国民党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着质的区别。 战国策派的文艺观不失为改造中国传统文学的柔弱平和、重塑民族精神、为民族救亡和文化重建服务的独特而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它还留给我们关于现实和未来的许多话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文本和叙述这三个层面对80年代前后期报告文学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80年代报告文学在这两个时期的不同表征,并以此勾勒出其发展轨迹,尤其是凸显出80年
期刊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自称为“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者”,由于其作品在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结构形式及审美风格等诸方面的独特性,被称为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最不“现实
陈忠实的《白鹿原》在我国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个体生命的历史、民族文化史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对《白鹿原》中的民族历史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