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光气田构造是位于川东断褶带东北段双石庙—普光NE向构造带上的一个鼻状构造,介于大巴山推覆带前缘褶断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相接之间,整体表现为西南高北东低、西翼陡东翼缓的与逆冲断层有关的NNE走向的大型长轴断背斜型构造,构造西侧受NE向逆冲断层控制,北侧与东侧受构造线控制,南部受沉积相变带控制,是一受构造与相变线共同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与渡口河气田、罗家寨等气田具有相似的圈闭特征。普光气藏整体表现为低温、常压、高含H2S的特征。本文通过烃源岩生烃条件及热演化史分析、储层沥青特征与成因研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圈闭演化史分析、烃类演化史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 (1)志留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沉积后开始生烃,到中侏罗世早期达到生油高峰,约在中侏罗世中期达到镜质体反射率1.5%,处于成熟阶段的时间约40Ma;之后志留系烃源岩很快于中侏罗世晚期达到镜质体反射率2.0%,处于高成熟阶段时间约20Ma;中侏罗世末以来演化到过成熟阶段,产干气为主,于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埋深,约9600m;二叠系烃源岩约在晚三叠世开始生烃,至中侏罗世中期达到生油高峰,在晚侏罗世早期达到高成熟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今为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与志留系烃源岩类似,也于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埋深,约8300m。晚侏罗世以后志留系和二叠系均达到过成熟,以产干气为主。 (2)普光气藏储层沥青在自流井组、须家河组、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取芯较少)储层中均有显示,尤其是飞一、飞二主力储集层段,这些沥青多产于各类早期溶孔、溶洞、溶缝以及裂隙、微裂隙、缝合线等储集空间中,晚期大的溶孔、溶缝中少见。飞仙关组沥青反射率(Rb)值分布范围为2.94%~7.49%,换算成镜质体反射率2.27%~5.26%,演化程度较高。普光气藏储层沥青属于古油藏原油热裂解成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即储层沥青为热演化成因。通过储层沥青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对比,认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沥青具同源性,可能来自志留系、上、下二叠统烃源岩,但其生物标志物特征与上二叠统烃源岩亲源关系更近。 (3)普光气藏天然气属原油裂解气成因,具多种形成途径:①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气源岩晚期裂解(烷烃气系列中碳同位素存在倒转现象);②古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是现今气藏的主要气源;③残存沥青再次裂解作为次要气源对普光气藏也有一定的贡献。 (4)通过普光气藏烃源岩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和储层沥青等资料对普光气藏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结合普光构造(圈闭)演化史、烃类演化史,可以将普光气藏成藏过程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