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三元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q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冲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PHEDP)由同轴枪放电产生,是一种集高温度、高能量密度、高定向速度等优点于一身的高度离化的等离子体。利用PHEDP进行材料表面改性是由本课题组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沉积温度低(可在室温下),沉积效率高,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并兼具表面溅射、离子注入、冲击波和强淬火等综合效应。可以制备高致密度的纳米晶或非晶硬质薄膜,提高基底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耐蚀性能。所制备薄膜与基底之间存在很宽的混合过渡区,因此膜/基结合良好。   本文介绍了PHEDP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薄膜沉积及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利用Langmuir探针对脉冲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材料的同轴枪电极、不同的工作气体,在不同的放电条件下,于室温合成了几种三元化合物薄膜。运用表面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几种薄膜的结构、化学组成、表面微观形貌等特征。   利用PHEDP技术,分别使用金属钛及石墨电极,在3.5 kV的放电电压条件下,在G20硬质合金刀具表面合成了由纳米晶粒构成的TiCN薄膜。XRD衍射图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薄膜中形成了TiCN相,其化学式为TiC0.7N0.3。薄膜由直径为70~100nm的纳米晶粒紧密堆垛而成,晶粒的直径随脉冲放电次数的增加而趋于减小。AES深度分析表明,在薄膜与基底之间形成了很宽的过渡层,厚度约为200nm,如此宽的过渡层有助于增强膜/基之间的结合力。   氮化钽(TaN)具有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在很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TaN的熔点很高,通常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TaN薄膜。但这两种技术存在能耗高、膜/基结合强度差、沉积过程中基底需要加热到高温等缺点。本文利用PHEDP技术,使用金属钽及石墨电极,在不同放电电压下制备薄膜。分析结果表明,当放电电压达到或超过3.0 kV时,薄膜主要由TaN及富N的Ta-N相构成。薄膜最小晶粒直径小于10nm,且脉冲放电次数越少,晶粒尺寸越小。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利用PHEDP技术,使用金属钽及钛电极,在不同基底材料,不同的N2气进气压力条件下,制备了纳米晶结构的Ta-Ti-N薄膜。薄膜主要由TaN、Ta3N5以及Ti2N等相结构组成,晶粒尺寸小于30nm,放电过程中N2气的进气压力对薄膜的组成成分有显著影响。   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了PHEDP技术制备的薄膜在地铁盾构刀具等方面应用的初步结果。试用结果表明PHEDP硬质薄膜能够适应地铁施工用盾构刀具的服役条件,显著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
其他文献
周期结构中的波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周期结构中的非线性波所具有的奇特性质,例如带隙中的孤子等更是受到物理学、声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种结构具有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损害正常组织。尽管现有很多关于HIFU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
铁磁性复合材料是指通过人工的制备手段把将铁磁性材料以随机或有某种规律的形式分散在基底材料中所形成的复合体系。铁磁性复合材料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在微
近年来,声子晶体中弹性波的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是关于声子晶体完全禁带的,频率位于禁带内的弹性波完全不能通过声子晶体,这一性质具有大量的应用
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由于具有光学透明性和室温的铁磁性被认为是实现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最有前途的一类材料。其低维纳米结构更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对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的
随着铁电存储器近年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铁电材料正在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其中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有较大的剩余极化和良好的疲劳性能正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高密度铁电存储器
碳纳米管是理想的准一维纳米材料,有独特的结构、奇异的物理特性及化学性能,具有非常独特的电磁特性。碳纳米管氢等离子体材料对微波的吸收和衰减是当今纳米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能增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的优化。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
学位
近年来,量子系统的相干操控无论在实验和理论上都获得了广泛关注,它的应用范围已从探索和研究基础的物理本质问题迅速扩展到量子通讯领域。许多物理系统都可以作为量子系统,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