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恶性脑胶质瘤术后IMRT和3D-CRT的剂量学差异,进而为临床治疗中选择不同的放射治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放疗科治疗的14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热缩头模进行体位固定及西门子24排大孔径螺旋CT模拟定位机进行扫描定位,将重建图像传输到Pinnacle计划系统,由医生根据影像学资料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所有患者均制作IMRT和3D-CRT两个计划,并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进行剂量学比较。通过横断面剂量图(Plan dose,PD)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s,DVH)从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两个方面进行剂量学研究。评价指标如下:靶区的适形指数(CI)、不均匀指数(HI)、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D95和V95;危及器官包括(脑干、视神经、视交叉、眼球、晶体和垂体)的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D33和D5。研究这些评价指标在两种放射治疗计划之间的差异。结果:1靶区的剂量分布:IMRT的Dmax、Dmean、Dmin、D95和CI均优于3D-CRT(P均<0.05),而二组V95和H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好地满足了靶区的要求。2危及器官的保护:(1)脑干、视神经、视交叉和垂体的保护方面,IMRT均优于3D-CRT(P均<0.05)。IMRT和3D-CRT相比,将脑干的Dmax、Dmean和D5分别降低了13.14%、16.24%和18.67%;视交叉的Dmax、Dmean和D5分别降低了16.54%、21.76%和13.88%;视神经的Dmax和D5分别降低了13.23%和14.00%;垂体的Dmax、Dmean和D33分别降低了23.72%、28.68%和26.29%。(2)晶体和眼球的保护方面,3D-CRT要优于IMRT(P均<0.05),但二者的受量均在安全剂量限值以内。结论:IMRT和3D-CRT均能较好地满足靶区的处方剂量、剂量覆盖率和均匀性,但IMRT在适形性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明显优于3D-C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