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与演变:乌蒙高地彝族乡村聚落变迁史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蒙高地是彝族人民长期生存和繁衍的基地,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结合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彝族乡村聚落,而聚落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作出适应和调整。
  乡村聚落可以理解为由环境、文化主体和文化事象三部分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聚落。选址建寨是聚落形成的第一步,也相当于聚落的基点,处于原始社会早期的彝族先民,他们基本以自然为居,为生存不断找寻方法;之后他们学会借助于自然资源进行自我创造和发明,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生产、生活和繁衍的需要;当他们从树栖到洞穴,再转到地面时,不同群体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计方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又根据各自对生存要素的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环境居住,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聚落形态。另外,通过聚落空间的命名,可以从另一角度去发掘该聚落的历史和这一群体的生存逻辑。当聚落选址确定后,彝族先民并着手对这一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在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打造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这三者聚合在一起就逐渐形成“山—林—水—田—村”的理想聚落空间格局,这是聚落的骨骼框架。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信仰的力量来约束群体的行为,以维持这一框架的稳定。
  再具体到聚落内部,家屋作为聚落内的主体建筑,决定了聚落内的活态布局,同时这也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从彝族的家屋建造到空间布局和使用过程,可以呈现出这一聚落内人群的大体动态情况,而且其中所蕴含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秩序,更是彝族人聚落空间观和信仰观念体系的体现,此处的家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遮风避雨的场所,它更是彝族人民生存模式、社会关系和文化习惯的具体表现。当然,彝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这样的乡村聚落,它同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受到自然与文化冲击的乡村聚落也必须作出回应。面对自然的挑战,聚落内的文化主体学会随山就势,分设新寨,面对文化的挑战,他们开始打破某些传统的空间模式,使得生产、生活空间发生交替,人群互动空间也逐渐变化。不过,这样的聚落调适有其动因可循,这是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聚落内的群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的主动或被动地应对,从而引起聚落的变迁。
  其实,彝族乡村聚落的变迁史同时也是彝族人民的发展史,文化主体是关键,聚落因人而存在,并伴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是聚落内的群体对于生存——安居——乐业的需求变化,而使得聚落呈现出自然——人工——多元化的复杂形态变化和社会空间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彝族人民都始终追寻着一个不变的原则,便是在这“变”与“不变”中力求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目的。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说:“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怎样学会如何去学习呢?该报告中说:“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
期刊
桥存在于世界各地,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所共同塑造的建筑物之一。将桥视为对被隔开的两端进行跨越性连接的通道,则是对桥梁的普遍性概括。贵州省扁担山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近二百年当地桥梁的营建活动从未间断,凹子寨的村民更是以修桥而著名。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凹子寨周围有5座公路桥梁,2座水道桥与该村直接相连,大部分出自该村的石匠之手。桥梁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无声历史的见证者,不同时期修建的桥梁都是当时时代特征的缩影,是展现当地历史的重要窗口。因此,本文以桥梁营造的时间顺序作为历史考察的线索,将
语文的秘密和魅力不在理念,而在于表现生活;不在理性的推演,而在形象演绎;不在模式,而在性灵飞扬。保持优秀的民族本真精神与培养创新能力一样,是人文的两翼,共同构成民族的张力。  老于在市里举行的公开课终于要进行了,上的是《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放在深秋进行。秋主收,冬主藏,这是昭昭天道。文人所谓为天地立心,其实天地本来就有“心”,从不假手人立,返道而行就是立。天之心在民,在自然。人敬之、和之,即为立。
期刊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
期刊
2011年,舟山市普陀区东港中学提出“教育让生活更幸福”的办学理念,以“打造一所充满幸福感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区学校”为办学愿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幸福公民”为培养目标,确立了“德育为先,特色发展,整体优化”的学校发展策略和“品德为先,特长发展,全面提高”的育人策略。围绕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学校开始进行“双四合一”(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居民;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的育
期刊
“翻转课堂”,是时下教学变革的热点词汇,即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前置。传统课堂是教室里老师授课,回家后学生做作业;“翻转课堂”是学生在家初步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是答疑解惑、练习反馈,当堂指导等,从而达成以“学”为中心、“生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我校通过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打造云学习终端,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全面推进翻转课堂教学变革。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该如何“翻转”呢?
期刊
本文以湘黔交界地带的锦屏县为研究范围,以区域社会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区域历史建构历程,村落中人群的迁徙与互动以及教育、婚俗、社会秩序等变迁的梳理,试图揭示锦屏地区多元的地域特征。
  本文围绕着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对锦屏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行政区划、人群结构做了一个基本的介绍,接着梳理了区域的历史背景及其早期开发过程。在这两项都有了一定的交代后,对区域内的人群做了一个分类,一个就是明代调北征南而来的军事屯堡移民,一个则是清代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兴起而进入的各种民间移民。
【教学设想】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的一篇有关追忆和思索故乡的当代著名散文。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文本所具有的这一独特的文学意味和文人情怀,理应成为本课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刘亮程所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上
期刊
日前,2015年青少年校园足球研讨会在武汉市举行,近百名国内外校园足球专家会聚一堂,交流各国校园足球发展体制,探讨中国校园足球发展之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参加会议,并作了《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使命、任务和愿景》的主题报告。他说,发展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符合人才成长
期刊
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内涵可持续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春晖中学英语组根据浙江省课改方案精神,立足学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围绕学校培养“健康·健全”之人、引导“求真、崇善、尚美”之心,追寻“学得活泼,活得自由”的培养目标,以学科课程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