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文分析来看,在社会化媒体活跃的背景下,微博上的确出现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话语表达和互动方式。微博主体更擅长经验性的话语陈述,往往出现情绪性质疑倾向和基于个体感受的问责批评;而在事件资讯方面却严重依赖大众媒体的信息资源,但个体在引用大众媒体内容的同时会重新予以解读和阐释。在风险沟通中,大众媒体的资讯受到关注程度远高于其他主体,但大众媒体在网络互动中处于被动引用和评价的尴尬位置,其很难主导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言论走向。即使在人人传播的社会化媒体时代,负面资讯和情绪以同样的方式在个体间迅速广泛传播容易引发普遍的焦虑和不安,给风险沟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报纸等大众传媒在目前仍然是风险沟通的主要载体。本文结合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发现相较社会化媒体中话语呈现的碎片化、断裂化和情绪化,报纸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话语组织体系,其专业性在风险话语建构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以体现。在风险资讯传递方面,报纸基于经验理性采集、传递出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相关资讯,延伸了资讯的深广度,拓展了民众的经验范围;在风险应对培育方面,报纸密切追踪政府机构的管理动态,从组织理性出发,培育民众抗御风险的能力,引导民众参与风险事件的应对;在风险知识教育方面,报纸依赖专家系统的话语生产,针对民众亟需获取的风险知识,从科学角度加以解读和传播;在风险监督方面,报纸娴熟运用制度话语策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评论从制度层面解析风险事件的深层原因。结合社会化媒体情境,本文旨在提出报纸风险沟通的改进策略。其一,报纸应从资讯整合、话语深度表达和深度调查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品质,确保在媒介竞争中发挥出传统媒体的优势;其二,报纸应提高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运用深度,吸纳社会化媒体中的“舆论领袖”参与风险对话,发挥其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舆论影响力;其三,风险沟通中,报纸应更多关注普通民众的情感体验,在给予民众话语表达空间的基础上,适度引导民众话语从感性向理性过度。本文的局限在于内容分析需要受众接受效果调查来进一步印证和补充。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媒体传播效果调查和文本分析,如何改进媒体风险新闻的产制方式和内容,提高风险沟通的成效,是未来极为重要的课题。报纸媒体要在风险传播中获得民众与各界的支持,首先应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从研究可知,目前国内报纸的风险事件报道还有诸多急需改进之处。媒体作为风险沟通的平台和中介,所刊发报道应符合社会各方的利益,才有助于社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