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海洋牧场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是新型生态海洋渔业生产系统,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兴起了建设海洋牧场的热潮。獐子岛位于北纬39度,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群落(Phytoplankton Community)是海洋牧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其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獐子岛海洋牧场海域夏季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的夏季通过采样调查、鉴定、分析等工作对海域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3种,其中,浮游硅藻(Bacillariophyta)30属58种,占总种数的79.45%;浮游甲藻(Pyrrophyta)8属14种,占总种数的19.18%;浮游金藻(Chrysophyta)1属1种,占总种数的1.37%。各年硅藻所占浮游植物总种类的比例为74.07%-80.77%之间,甲藻为16.67%-24.24%,金藻为0.00%-4.17%。优势种:2010年为4种硅藻;2011年为3种硅藻;2012年为4种硅藻,2种甲藻;2014年为3种硅藻,3种甲藻;2015年为2种硅藻,2种甲藻。浮游植物丰度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在1.59×104 cells/m3-142.63×104cells/m3之间,均值为34.34×104 cells/m3,最小值出现在2014年调查中的ZZD07站位,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调查中的ZZD09站位。獐子岛西北部海域、褡裢岛周边近岸海域和大耗岛北部及西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较大,三座岛屿(獐子岛、褡裢岛和大耗岛)的中部海域、獐子岛南部海域和大耗岛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较小。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0023 g/m3-34.8442 g/m3之间,均值为3.8041 g/m3,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调查中的ZZD06站位,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调查中的ZZD02站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相对于丰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群落的H’变化范围在0.4855-1.9624之间,均值为1.3241,其中,2012年的H’最大,2015年的H’最小;J’变化范围在0.1853-0.9671之间,均值为0.5740,其中,2012年的J’最大,2015年的J’最小;D变化范围在0.8820-4.9221之间,均值为2.3518,2015年的D最大,2010年的D最小。各年的H’、J’和D的空间分布情况差异较大。群落指标之间相关性:丰度与生物量之间一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均匀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些年份丰度与J’或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群落相似性分析:10个调查站位中,ZZD05、ZZD06、ZZD07、ZZD08四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余站位的情况相似。环境因子中的温度、盐度、pH、COD、溶解氧、油类、硝酸盐等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我国近海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mRNA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Vasa、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抗缪勒氏管激素(ant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俗称桂花鱼、白桂等,分布于中国长江、淮河及其以南水系,为中
在水产养殖业中,海水养殖生物的弧菌病是1种危害非常严重、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传染性疾病。哈维弧菌和灿烂弧菌就是其中两种致病菌。哈维弧菌和灿烂弧菌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哈
本实验以异帽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盐度对该藻的生长影响;通过对投喂了该藻的菲律宾蛤仔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其毒素特性;以该藻为饵料来源饲育中华哲水蚤,研究其通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