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WP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学思潮,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演讲为标志。解构主义文学思潮很快辐射到语言学、哲学、翻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研究孟加拉裔后殖民主义翻译家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她的解构思想师承德里达。作为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追随者,斯皮瓦克继承并发展了解构主义思想,并以之作为其文学观和翻译观的立论基础;作为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阐释者,斯皮瓦克在其翻译实践基础上,吸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融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斯皮瓦克的翻译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内学者陈永国和郭英剑组织翻译并编撰了《斯皮瓦克读本》。其中,斯皮瓦克翻译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后所著的《译者前言》,最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她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国内学者通过翻译《译者前言》一文,加深了国内学界对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一步了解。本文以《译者前言》原文为切入点,了解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则是对前人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她将解构主义翻译观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推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和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斯皮瓦克颠覆了传统翻译观中二元对立的概念,从文本主权主体,文本意义之同一性与差异性自由嬉戏的角度,解构了前言与正文,前言撰写者与作者,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斯皮瓦克主张把翻译置于一种双重束缚的地位中,主张用“受规约的转换”来替代“翻译”概念,以突出“转换”活动中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可规避的差异性,并解释了差异性中的“转换”由于互文性的存在仍然具有可行性。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思想为非英语和非主流文化提供了话语权;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启迪性。
其他文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有着悠久且豐富的茶文化。中國古代茶文化在歷史發展大潮流中不斷成熟,逐漸形成了一批系統的適用於茶學的專門用語,即茶學用語。茶學用
司法公允被看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妨害作证罪正是通过维护诉讼活动的正常秩序,保障证据的客观真实性,确保国家司法职能的适正。遗憾因立法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讲解数学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气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本文试图研究柳田国男的女性形象的内容,将柳田国男的女性形象以农耕定居为界分为两个,即方内的主妇和方外的巫女。一个是曾经家庭中的主妇形象,那是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协助家
目的:探讨儿科PICC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232例PICC置管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6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制的儿科PICC护理指南进行护理,即入院时
目的探讨新生儿首次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新生儿预防接种的硬件、人员培训及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观察新生儿首次预防接种参与情况、疫苗的损耗率和产妇及
七年级开始,学生们面临着一个既新鲜又害怕的一个特殊学习环境。新鲜的是能认识很多新同学、新老师和新朋友。害怕的是学习科目突然增加了很多科,学习任务也就随之加重了很多
<正>2016年10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2016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手作匠心传承创新——非遗传承人对话时尚设计师学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办。本次活动由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A组、B组和C组分
省略现象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翻译技巧之一。根据对《命运之槛》一书的翻译,发现我们平时在翻译作品时,会遇到很多省略现象,例如原文中根据故事情节省略一些词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