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学思潮,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演讲为标志。解构主义文学思潮很快辐射到语言学、哲学、翻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研究孟加拉裔后殖民主义翻译家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她的解构思想师承德里达。作为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追随者,斯皮瓦克继承并发展了解构主义思想,并以之作为其文学观和翻译观的立论基础;作为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阐释者,斯皮瓦克在其翻译实践基础上,吸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融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斯皮瓦克的翻译观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内学者陈永国和郭英剑组织翻译并编撰了《斯皮瓦克读本》。其中,斯皮瓦克翻译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后所著的《译者前言》,最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她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国内学者通过翻译《译者前言》一文,加深了国内学界对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一步了解。本文以《译者前言》原文为切入点,了解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则是对前人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她将解构主义翻译观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推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和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斯皮瓦克颠覆了传统翻译观中二元对立的概念,从文本主权主体,文本意义之同一性与差异性自由嬉戏的角度,解构了前言与正文,前言撰写者与作者,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斯皮瓦克主张把翻译置于一种双重束缚的地位中,主张用“受规约的转换”来替代“翻译”概念,以突出“转换”活动中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可规避的差异性,并解释了差异性中的“转换”由于互文性的存在仍然具有可行性。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思想为非英语和非主流文化提供了话语权;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启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