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共中央连续第十三年发布以“三农”为主体的一号文件,彰显了农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农业人口众多的中国,提升农业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渗透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效率提升,传统农业升级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基于此背景,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效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有效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效率是否有正向影响作用,该作用在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长期趋势表现如何等问题。从三个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分别是专业化分工角度、产业链角度以及共生角度,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会通过资金引进、劳动力提升、技术进步、产业关联、规模经济、贸易增长、空间协同等途径机制促进农业效率的提升。借鉴Feder两部门模型,理论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渠道有两个: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效率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运用非导向VRS SBM超效率模型创新性测算了农业效率,并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水平对农业效率有正向作用,但系数较小,对农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城镇化率作为农业效率的外生变量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东部及中部地区农业政策环境对农业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从长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效率的冲击亦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东部地区农业效率作用较小,难以形成双向反馈效应;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效率在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开始相互作用,并加快彼此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效率之间能产生较大相互影响。最后,分析了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发挥的因素并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认为我国应该充分考虑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发挥的因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渠道,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衔接;要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相关体制的创新;要改善农业政策环境因素,提高制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