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后短短的20多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然而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机器能否思维?人工智能能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工程学实践,但至今仍无定论。近些年来,一些哲学家把人工智能观点大致分为两类:强人工智能(强AI)和弱人工智能(弱AI)。作为强人工智能的代表人物图灵和作为弱人工智能的代表塞尔分别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工智能标准。图灵通过他的“模拟游戏”提出只要机器通过测试就说明能思维,能思维就是具有智能。塞尔则认为意向性才是智能的标准。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诸多哲学问题中,意向性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意向性是人工智能成为真正的智能必须具备的条件。塞尔认为,意向性是一种自然或生物现象,是自然生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自称他的理论为“生物学的自然主义”。而要造出人工大脑,只仿造输入输出过程是不行的,而要仿造意识过程,而意识又是意向性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解析意向性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塞尔认为意向性可以分为内在的和派生的意向性两类,只有人才具有内在的意向性,其它非人系统所具有的只是派生的或隐喻的意向性。而意向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的意向性更是具有内在的特性,即使我们承认某些机器具备意向性,而这类意向性在塞尔看来也只是派生的或隐喻的意向性。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达到智能的层次,就必须要解析意向性,搞清楚意向性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实现条件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向大自然这一最好的导师学习、取经,才能最终跨越人工智能的意向性鸿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