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 ——以华资实业为例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但实质上实体经济的发展才应当是物质财富增长的动力,金融的发展应最终为实体经济服务,坚决防范资本脱实向虚,严格抑制产业空心化发展。同时,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金融体制改革,高度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切勿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深化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要实现做实做强做优。然而,近年来制造业市场环境低迷,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动力显著不足,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诸多威胁与挑战,而具有高额利润率的金融与地产行业受到其广泛青睐。在该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不断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部分企业已呈现过度金融化趋势,金融与实体相脱节,对企业成长性产生了诸多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梳理现有关于企业金融化的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企业金融化对研发创新、企业价值等单方面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将企业金融化和企业成长性联系起来,同时考虑到企业成长性一直是企业内外各方关注的中心问题,因此,研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金融化为出发点,在委托代理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理论和投资替代理论的基础上,总体上从资产金融化和收益金融化角度阐述了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状况及动因。同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华资实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基于企业规模因素、企业利润指标、企业运营能力及企业价值因素分析华资实业企业金融化对成长性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华资实业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且出现过度金融化趋势;华资实业进行金融化的动机是获取高额投资收益,实现单纯的以钱生钱,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与蓄水池效应,获得的金融收益没有服务于实体业务的发展,反而挤占了主业发展的资金,产生挤占效应;华资实业企业金融化并没有使公司规模扩大,金融收益的波动导致净利润极不稳定,且主营业务实现的利润较少,利润质量较差;企业金融化导致企业运营能力的下降。此外,适度金融化会使企业价值短期增长,但过度金融化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总体来说,华资实业企业金融化对其成长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拓宽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内容,而且丰富了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同时为其他企业防范和应对过度金融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能够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得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证券市场作为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资金融通和交流的平台,为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些年来,证券市场上企业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引发信任危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到今天为止,财务舞弊的方式、手段及其恶劣程度都越来越严重,尤其
作为一名从“现代”跨入“当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创作转型过程。从成立之前“三则互文的读者批评”,到成立之后“三次正名的自我言说”,构成了还珠楼主的一段批评接受史。只是还珠楼主的创作转型并不成功。创作转型是共和国成立之后普遍性的文学现象,无论是通俗文学作家,还是新文学作家,都受到影响。即是说,在共和国的历史语境之中,通俗文学作家与新文学作家构成了一种互
随着国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主体数量逐年增加,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服务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摆脱资源匮乏、市场和文化差异以及贸易争端和壁垒等方面的限制。从服务业上市公司角度来看,跨国并购可以再扩大公司资产规模,打开海外市场以及提升公司的影响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对服务业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窗口期内财务指标变
定向增发是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推出的一项新的非公开股权融资政策,由于该方式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监管部门审核标准相对宽松,在政策发布后就在资本市场上受到广泛应用,因此2006年开始以定向增发方式进行的股权再融资规模出现快速增长,仅2018年一年,中国资本市场中定向增发融资金额高达7300亿元,定向增发俨然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权融资方式。然而,相比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中
国内外众多理论框架研究与实践结果证明,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展开对风险管理的探索,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进入新世纪,安然和美国环球电信等公司的破产表现出风险相互关联、交织影响的特点,传统的风险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学者对原有风险管理措施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随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制定与发布,中国学者逐步将研究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医药改革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加快创新药研发正是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新药研发加重了药企的资金压力,债务期限结构作为企业债务融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在学术界围绕代理理论、信号理论、流动性风险理论、期限匹配理论展开的,针对债务期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大多研究都是总体导向的实证回归研究,具有严重的一刀切现象。本文将从组态视角出发,打破
并购重组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战略重组转型,发展优势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并购重组中的高泡沫现象屡发高发,大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就会质押股权、转移利润,这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所以众多企业在并购重组协议中引入业绩承诺协议,目的在于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重组评估泡沫,保护中小投资者切身利益。但现行企业实践中绝大部分业绩承诺只设置简单几个利润指标。当高溢价下的业绩承诺无法完成时,企业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行业有所不同,用户流量、浏览行为和消费数据等大数据是互联网企业增强其竞争地位的核心资产。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为了快速获得客户流量,并购是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选择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基于互联网企业无形资产的特点,并购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大,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更决定了并购
不良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主要用来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减少不良贷款余额过多问题,是经济金融发展的一大创新。在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于2016年重新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开展时间较短还处在发展期间,市场规模很小,所以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市场上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对发行主体有着重要影响,对金融市场也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发行主体来说,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风险转移,提
在新经济时代下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愈来愈频繁。面对这样的经济大环境,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从事跨国生产经营,其中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进行海外并购。但是根据当前的并购情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存活率并不高,其中财务风险问题是海外并购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企业相对可控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根据当前热门的海外并购事件,综合分析并研究了并购方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期帮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