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由于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是颅内动脉血栓栓塞所致,因此,维持和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的关键环节,早期血管内溶栓治疗成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效的治疗方法。本课题所用的抗血小板溶栓素(Antiplatelet thrombolysis,APT)是从我国特有蛇种皖南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肽,是一种特异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 Ib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地抑制GPIb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结合,从而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进一步阻止血栓形成。本课题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动物模型观察了APT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与结果:1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APT的保护作用选用雄性SPF级KM小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90分钟至局灶性脑缺血小鼠模型。缺血再灌注24h后,分别对各组小鼠检测下列指标: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学评分、运动协调能力试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APT (4、2U/kg, iv)可显著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梗死体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学评分和改善缺血再灌注后运动协调能力,并且能有效保护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元的损伤。表明APT对线栓法所致的MCAO、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2APT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脑出血的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后,各实验小鼠断头取脑,放入-20℃冰箱内急冻10min,2mm厚连续冠状切片,共切5片。在TTC染色前和染色后分别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药TRF相比,APT可明显降低MCAO小鼠的脑出血比率。表明APT在降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脑梗死体积,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同时没有增加脑出血并发症的几率,减少了脑出血所致的死亡率。这是它发挥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小鼠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特点。3APT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3.1APT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脑组织VWF和GPIb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AO、鼠脑组织VWF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CAO小鼠脑组织VWF和GPIb的表达。结果显示,APT (4、2U/kg, iv)组显著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脑组织VWF和GPIb的表达。提示APT可能通过抑制VWF和GPIb蛋白及功能的表达,影响缺血脑组织内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的形成,进而发挥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3.2APT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p-TG的影响缺血再灌注24h后,小鼠眼眶取血,使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β-TG的水平。结果显示,APT (4,2U/kg, iv)组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24h后的小鼠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和β-TG的浓度。表明APT可以有效保护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的脑损伤。提示APT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小鼠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与其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结论:APT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有效减少脑出血并发症。其机制可能是APT通过抑制GPIb及VWF蛋白及功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减少血小板的活化,防止血栓的形成,进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