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学视野中的中西意象概念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对意象的认识,中西学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意象学说源远流长,见解深刻、独特,在诗学美学中具有相当大的价值;西方的意象学说的视角与中国意象学说的视角有所不同,并且从属于文学理论,美学处于次要地位。相对于中国意象理论,西方的意象理论模糊,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学说。以前的学者大都从静态的角度比较了二者的不同,没有从动态角度给予深刻分析,也没有指出中西意象沟通的桥梁和如何在当代话语中创新,对文学创造起更大价值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在当代话语语境中对中西意象概念作一比较,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发掘意象在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新的美学价值,希望对新的诗学理论的建构有所启发。全文共分为七部分:一、“意象”概念的演化与流变:对中西方意象概念的演化与流变作了系统的梳理,发现中国的意象概念是伴随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而一步步完善的,有着独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西方的意象概念自始至终伴随着哲学的思辨,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完整独立的意象理论,也没有统一完整的学说,西方的理论家们对意象概念各有自己独立、深刻的见解,虽然显得零碎,但从多种角度发现了意象的本质,对意象概念的完善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与中国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中国的意象概念更为感性,强调人的主观感情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情景交融;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更为理性,从知觉和心理学的领域详细的阐释了意象与日常生活中形象的不同,因此,意象概念仍存在可开拓的研究空间。三、中西意象概念内涵比较:比较了中西意象内涵的异同,从审美心理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中国人的乐感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文化也是导致中西意象不同的基本原因。四、中西在意与象关系上的审美诉求:中国的意象重意,西方则重形。中国艺术不求形之似,而求意之似,重艺术家主体情感熔铸后的“第二自然”。西方诗学中,往往强调主体的形象及其行动变化过程,强调艺术所反映的是一种比之原形更完美、更有价值的“形”。与中国相比较,西方艺术是真正追求“形神兼备”,而又偏于“形”的艺术,是一种既重“形”又重价值的艺术。五、中西审美意象的静态分析与动态结构:从情感和认识论角度分析“意”,国和西方在静态和动态意象中的侧重点不同。六、中西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意象作为符号,有它的能指和所指。意与象是通过人的情感而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空间是诗歌意象艺术所创造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具有情感空间的作品,总是在最终极的意义上给人以情感震撼与审美感应。因此诗人在进行意象组合时,有必要为创造独特的情感空间作出不懈的努力。七、中西意象概念比较的当代审美意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中西意象概念的比较,对建筑新的诗学理论有所启发。我认为,在今天的读图时代、信息时代,中西审美意象应该取长补短,彼此结合,共同创作出辉煌灿烂的作品。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和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流变问题,以深入剖析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和小说创作为全文的纲领,贯穿始终。综合了历时性的纵向研究、共时性的平行研究和比
弗里达在当下的倍受关注,既与她传奇人生和狂狷个性有关,又与她在艺术史中的独特性有关。本文力图从弗里达绘画的独特苦难主题,独特的审美心理,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分析弗里达的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陶土等原材料的日益减少,出口遭遇反倾销的现象不断出现,陶瓷行业走向何处已成为广大陶瓷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关注的热门话题,政府部门采取何种措施提高
自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规模也迅速扩张。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诸
尸体化学研究尸体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vitreous humour, VH)以及其它体液中化学成分的死后变化。玻璃体液具有解剖位置相对隔离、不易受到污染和死后变化、腐败缓慢等特点,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一般是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的。在学术界人们通常习惯于从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层面等来研究一国的对外政策,而对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自从1972年Fujishrna发现利用TiO2电极可光解水制氢以来,TiO2在光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相对于其它半导体催化剂,TiO2具有光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降解有机物彻底、不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大部分投资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了职业经理,由
石油化工企业要实现生产经营的良好运行,必须确保生产正常进行所需各类物资的及时供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采购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对物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1)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就是通过“取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