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酰化是一种常见的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调节染色质构象调控基因转录。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的程度。HAT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转移到组蛋白的赖氨酸(Lys)残基上,使染色质构象更加松散,进一步招募转录因子促进基因转录;而HDAC可以去除组蛋白Lys残基上的乙酰基,使染色质结构更加紧密,进而抑制基因的转录。HDAC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调节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作为肿瘤治疗的药物靶点,针对HDAC设计抑制剂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其应用在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针对HDAC设计新型的HDAC抑制剂,对实体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以HDAC为靶点,以文献报道中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结构作为母核(CAP),设计合成了两个不同系列的化合物。1.以四氢苯并噻唑为结构母核的新型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课题采用4,5,6,7-四氢苯并噻唑作为结构母核来设计与合成一系列异羟肟酸化合物。四氢苯并噻唑结构被作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PD、AD)的活性结构在多个文献以及专利中报道过。本实验以FDA批准的上市药物SAHA中的异羟肟酸结构作为与HDAC酶的锌离子结合基团(ZBG),通过Linker,与四氢苯并噻唑(Cap)连接。共设计合成了16个化合物,通过HDAC酶活性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活性实验,筛选出先导化合物6h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通过细胞周期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抗血管生成实验、Western blot实验、顺铂协同性实验、化合物体外代谢实验和斑马鱼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6h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血管生成方面接近或优于阳性对照药(上市的泛HDAC抑制剂SAHA和处于临床Ⅲ期试验的HDAC6抑制剂ACY1215)。2.新型Tubulin和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研究微管蛋白(Tubulin)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根据微管的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征设计的微管抑制剂可以干扰多种细胞功能,包括有丝分裂、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转运和血管生成。微管蛋白有三个不同的小分子结合位点:即紫杉烷结合位点、长春花碱结合位点和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紫杉烷和长春花生物碱目前已经成功地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然而,虽然秋水仙碱是一种有效的化合物,但由于其在有效药物浓度下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过强,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不过秋水仙碱的α,β烯酮结构作为结合秋水仙结合位点的主要活性结构为我们的化合物结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课题以具有α,β烯酮结构的查尔酮作为Cap,与具有异羟肟酸结构的锌离子结合基团通过碳碳双键(Linker)连接,从而使设计的化合物达到同时作用于Tubulin和HDAC两个靶点的目的。本课题设计合成了一个化合物,并经过一系列酶活性、细胞活性以及其他细胞功能实验的验证,筛选出其具有HDAC8选择性抑制的先导化合物,并且其人神经瘤胶质细胞U87细胞活性的IC50达到nM级别。
其他文献
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在肿瘤中排名第五,是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胃癌患者,初次诊断时即发生不同脏器的转移,被诊断为晚期胃癌,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时机,且预后较差。寻找一种能准确预测胃癌预后的指标已成为胃癌研究中的热点。本文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途径,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下载来自Gene Expression Omni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liraglutide)对MC3T3-E1前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1、体外用完全培养基培养MC3T3-E1前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利拉鲁肽(0、10-6、10-7、10-8、10-9mol/L),24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2、体外用完全培养基培养MC3T3-E1前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利拉鲁肽(0、10-6、10-7、10-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T细胞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炎症介质的参与等多方面。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双信号”系统调控,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或配体结合介导第二信号,第二信号包括CD28/CD80正性信号分子、CTLA-4/CD80负性信号分子以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微信同伴教育,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探讨微信同伴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液体摄入的影响,评价微信同伴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液体摄入量及达标率、液体摄入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干预效果,从而验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微信同伴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到2020年9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
目的:探究重水拉曼技术用于评价真菌代谢活性的普适性以及临床常用根管冲洗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能,为后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根管冲洗液,减少根管反复感染、难治性根尖周炎及根管治疗失败的发生机率奠定基础。方法:(1)不同浓度重水作用于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后,首先利用生长曲线仪测定目标菌株细胞的吸光度值OD600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利用单细胞拉曼分选仪器测定白色念珠菌的单细胞拉曼图谱(SCRS)并计
目的:研究膝关节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脂肪抑制质子加权像(fat saturation proton density-weighted imaging,PDWI-FS)和T1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在活体年龄推断中的价值,比较膝关节两种加权图像和年龄推断的相关性,提供一种界定14岁、16岁、18岁重要年龄节点的方法
目的:研究和探讨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诸城市人民医院及诸城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手术切除和活检标本石蜡切片共109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7-71岁之间,本次所选病理蜡块组织包括正常宫颈组织12例、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0例,子宫颈鳞癌病变组织
目的:观察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20例拟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组(试验组)和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组(对照组)。所有受试患者诱导前均静脉缓慢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0.1μg/kg,试验组和对照组初始剂量分别静脉推注苯磺酸瑞马唑仑7mg和丙泊酚乳状注射液1.5mg/kg。根据手术需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叙事护理,探讨其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免疫系统功能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采用类试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收治的82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1人。对照组患者由责任护士实施
研究背景和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体,该疾病的病理特征是纹状体黑质变性及路易小体形成。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两大类,前者有运动迟缓、肌强直与姿势平衡障碍等;后者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PD患者的高发合并症。根据PD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情程度可将其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