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开放,对于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宗教及其文化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重要类型——佛教,在从印度发源后,经北传、南传、藏传三支的分化,发展成为不同的体系。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南传佛教的禅修者在禅修时的身心需求的研究,从环境行为的角度,结合其敏感的复合知觉,解决在内观禅修期间的禅修者,对于景观使用的特殊需求的问题,同时也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尝试用新的方式诠释对于原始佛教的教义的理解,以期对将佛教作为基础教育的全民信教国家缅甸,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的禅修中心,营造禅修环境时,具备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本研究通过访谈调研及文献整理,总结出禅修过程中禅修者的各项知觉变得尤其敏感,所以任何关于禅修环境的设计,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禅修者的禅修效果,甚至影响部分禅修初学者的禅修成败。对于禅修者这类特殊而不断扩大的人群,传统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常常以视觉感受为主,或者在规划设计中缺乏细腻的关怀,因此,已经远不能满足在禅修过程中,禅修者敏感的复合知觉,对于禅修环境的相关要求。所以,本研究将禅修者的理想禅修环境进行重新的界定与设计,突出禅修环境在佛教典籍中的理想状态和在本设计中的当代性创新点,从一种传统的景观设计方式和设计结果,转向以环境行为为依托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心理意义等层面,根据影响要素的不同重要性,进行多层次和深度全面的整体性设计。在对禅修者这类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关照的同时,兼顾生态的景观设计,乡土植物的种植,以及因资金紧迫,需要营造合宜的少人工化文化氛围,保持建造和维护的低成本,这些都期望用景观的设计方法,提出探索性的解决途径,用最终的景观规划设计成果,来满足逐渐增多的禅修者在禅修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各种身心需求,以获得良好的禅修效果和内心的平和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