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识别端粒多聚G-四链体和马铃薯Y病毒G-四链体的荧光探针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h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四链体是由富含连续鸟嘌呤的序列在特定离子或者配体环境下形成的特殊二级结构,它在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DNA或RNA中都有分布。该结构参与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及表观遗传调控等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鉴于G-四链体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和结构,设计和开发能够靶向G-四链体的荧光探针小分子有助于研究G-四链体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是基于DNA G-四链体--人体端粒末端多聚G-四链体TTA45和RNA G-四链体--植物马铃薯Y病毒(PVY)G-四链体的结构,结合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合成技术发现具有靶向性的荧光探针?具体结果如下:1.筛选特异性识别人端粒末端多聚G-四链体的荧光探针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端粒末端D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发生非正常延伸。端粒G4可以一定程度的阻碍端粒酶的逆转录过程,端粒DNA发生程序性缩短,从而肿瘤细胞发生正常的凋亡。以端粒多聚G-四链体为靶标设计的配体可以具有较好的生物选择性,可以避免或减少药物与其它单体G-四链体结合导致的毒副作用。首先,我们基于端粒多聚G-四链体TTA45结构,结合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和相似性搜索得到了一系列喹啉类小分子。通过荧光实验进一步筛选得到对TTA45具有特异性荧光响应的化合物BEPQ-1。利用Job-plot实验证明了BEPQ-1与TTA45按1:1的化学计量比相互作用。通过2-氨基嘌呤实验验证了BEPQ-1同时作用于两个连续的G-四单体的平面上。通过延长TTA45不同位点loop区的长度,结合荧光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EPQ-1与TTA45的结合位点,同时,我们发现loop区的长度会影响BEPQ-1与TTA45的荧光强度,loop区越长,荧光越低,BEPQ-1与TTA45的相互作用越弱。通过紫外滴定实验和甘油实验等方法验证了BEPQ-1是通过π-π堆积的方式相互作用的。2.靶向马铃薯Y病毒G-四链体荧光探针的初步探究马铃薯Y病毒是一种单正链RNA病毒,可侵染包括马铃薯、烟草、番茄在内的多种茄科植物,严重影响该类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通过设计特异性靶向马铃薯Y病毒PQS(G-四链体可形成序列)的荧光探针,有利于研究马铃薯Y病毒中的PQS的结构和功能,探针作为标记病毒的荧光染料,有助于研究活体马铃薯内Y病毒分布规律及增殖过程,为以PQS为靶点设计抗病毒农药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马铃薯Y病毒的基因组中存在PQS并对其进行保守性分析;结合保守性分析结果,通过圆二色谱实验证明序列PQS-10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然后,通过荧光实验发现噻唑橙衍生物TO1(MBA-1)对PQS-10具有一定的荧光选择性,且通过原生质体成像实验发现TO1具有在细胞内示踪PQS-10 G-四链体的潜力。我们以TO1为母体结构,以锁钥模型作为探针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TO1衍生物,以期能够找到对PQS-10具有强特异性的荧光小分子,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合成系列化合物,建立化合物结构与活性构效关系,为特异性靶向RNA G4提供部分结构信息。
其他文献
学位
种子的质量是整个农业生产的保障,在农产品栽种前对种子进行产前品质检验是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国棉花产量巨大,选用优良的棉种进行栽种可以增加棉花的产量,然而脱绒棉种品质分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本论文针对实际生产要求,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到脱绒棉种品质检测当中,以新陆早棉种为研究对象,研发一种精确、高效的脱绒棉种外观品质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研究
利用中山站1989-2011年极昼期间的气温、气压、风、降水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极昼期间气象要素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了极昼期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极昼期间年平均气温为-0.6℃,呈缓慢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0.2℃·(10a)-1;年平均风速为5.4m·s-1,变化速率为-0.5m·s-1·(10a)-1;共出现降水日数459d,占极昼期间总日数的33.3
学位
三通管接头是管道运输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由于无缝三通管表面质量好、力学性能优越,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管道行业。目前无缝三通管一般以直管为管坯生产的T型管和Y型管,但随着管道行业的发展,经常需要使用其它形状的三通管,而现有的成形工艺往往不能成形出新形状的无缝三通管。所以本文主要对一具有特殊形状三通管的塑性成形工艺进行研究,希望丰富无缝三通管的加工手段。在阅读大量文献和深入分析Y型三通管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
学位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利用有限土地实现更高的土地综合产出,对于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意义重大。而当前建设用地空间错配问题,阻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建设用地空间错配的产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紧密相连。近年来,大规模人口流向东部地区,从居住、产业发展等视角提高了区域建设
学位
学位
本研究以黄淮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近几十年来水循环各过程(降水、产水等)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即,先对NDVI、NPP、土地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用空间相关性方法定量分析了NDVI、NPP变化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并用时空回归普通克里格预测了2025年NDVI、NPP数据;最后,基于In 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产水效应的影响,并基于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