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流域降水与土地覆被相互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黄淮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近几十年来水循环各过程(降水、产水等)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即,先对NDVI、NPP、土地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用空间相关性方法定量分析了NDVI、NPP变化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并用时空回归普通克里格预测了2025年NDVI、NPP数据;最后,基于In 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产水效应的影响,并基于时空普通克里格和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25年区域产水数据。该研究揭示了宏观尺度下黄淮海流域水土资源间的相互作用,为实现水土流失与保持的调整和治理、流域的综合变化管理、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水土资源的结构优化和改善水土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近几十年来黄淮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多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NDVI、NPP和降水变化则主要呈现增加趋势。(2)近十几年来黄淮海流域多数区域NDVI、NPP和降水显现出正相关。年内来看,春、夏、秋三季NDVI、NPP和同期降水多呈现正相关,而冬季则多呈现负相关。就滞后性来看,春季NDVI、NPP对同期降水响应最大,夏、秋NDVI、NPP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着一个月的滞后性,冬季NDVI、NPP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着两个月的滞后性。而预测结果显示黄淮海流域2025年NDVI和NPP值较2010年均增加了。(3)1980~2010年黄淮海流域多数地区产水深度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总体呈增加变化。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黄淮海流域地类产水深度的变化与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呈正比,与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呈反比,与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无明显关系。通过对2025年流域产水深度进行预测,发现2025年流域平均产水深度比2010年减少了。(4)综合分析水土资源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气候降水的改变,会导致NDVI\NPP发生变化,这代表着地表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影响,进而引起物候期变化和需水量改变。这就会致使地表的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和相应的生态格局的结构和规模产生变化,从而使得地表水资源和水循环受到影响,最后又将影响回归到降水上。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是互动的耦合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依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种子的质量是整个农业生产的保障,在农产品栽种前对种子进行产前品质检验是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国棉花产量巨大,选用优良的棉种进行栽种可以增加棉花的产量,然而脱绒棉种品质分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本论文针对实际生产要求,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到脱绒棉种品质检测当中,以新陆早棉种为研究对象,研发一种精确、高效的脱绒棉种外观品质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研究
利用中山站1989-2011年极昼期间的气温、气压、风、降水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极昼期间气象要素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了极昼期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极昼期间年平均气温为-0.6℃,呈缓慢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0.2℃·(10a)-1;年平均风速为5.4m·s-1,变化速率为-0.5m·s-1·(10a)-1;共出现降水日数459d,占极昼期间总日数的33.3
学位
三通管接头是管道运输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由于无缝三通管表面质量好、力学性能优越,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管道行业。目前无缝三通管一般以直管为管坯生产的T型管和Y型管,但随着管道行业的发展,经常需要使用其它形状的三通管,而现有的成形工艺往往不能成形出新形状的无缝三通管。所以本文主要对一具有特殊形状三通管的塑性成形工艺进行研究,希望丰富无缝三通管的加工手段。在阅读大量文献和深入分析Y型三通管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
学位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利用有限土地实现更高的土地综合产出,对于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意义重大。而当前建设用地空间错配问题,阻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建设用地空间错配的产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紧密相连。近年来,大规模人口流向东部地区,从居住、产业发展等视角提高了区域建设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