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能氮利用效率和瘤胃细菌组成对日粮能量水平的响应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守护者”、藏族文化的“传承者”以及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奉献者”。长期以来,在传统放牧饲养管理模式下,随着牧草暖冷季盈缺供给所导致的营养摄入变化,牦牛增重随之呈现增减切换,导致生产和生态层面上损失严重。冷季牦牛体重负增长是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亦是践行“两山”理论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带来实质性挑战。瘤胃作为反刍动物主要的消化器官,其内部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为机体提供了70%-80%的能量需求和小肠吸收氨基酸总量的60%-85%;同样尿素循环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氮素营养保障。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发现,与低海拔黄牛相比,牦牛在应对日粮能量水平不变,而蛋白水平变化时或者能氮协同变化时,表现出高效纤维利用和尿素循环效率以及低甲烷排放等营养生态适应性特征。为了全面了解牦牛对日粮能氮营养的利用和瘤胃生态特征,本研究从日粮蛋白水平不变,而能量水平不同的角度,系统解析牦牛机体能氮利用效率对日粮能量水平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充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改善和升级传统牦牛饲养管理系统提高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以天祝白牦牛为试验对象(2.5岁去势公牛),青藏高原本地黄牛(Bos taurus,柴达木黄牛;2.5岁去势公牛)为对照,通过模拟冷季牧草粗蛋白平均水平(74 g/kg),配制代谢能(ME)为6.62、8.02、9.42和10.80 MJ/kg DM的4种试验日粮,应用体外(in vitro)模拟瘤胃发酵法和体内(in vivo)消化代谢法、氮同位素(15N)示踪技术及微生物16S RNA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牦牛能氮利用效率和瘤胃细菌组成对日粮能量水平的响应机制。试验设计如下:(1)体外法:牦牛(n=4;体重:148±5.0 kg)和黄牛(n=4;体重:151±6.9 kg)瘤胃液接种不同能量水平底物时,对产气量、甲烷产量、发酵参数及细菌组成的影响。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于2019年7月-8月开展。(2)体内法:牦牛(n=6;体重:155±5.8 kg)和黄牛(n=6;体重:154±8.0 kg)对日粮能氮利用效率、尿素循环(15N)、瘤胃发酵参数及其细菌(16S RNA)组成的影响。试验为拉丁方试验设计,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开展。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均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兰州大学乌鞘岭牦牛试验站进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牦牛较黄牛具有较高的纤维利用效率以及低甲烷生成能力牦牛瘤胃液接种组底物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和乙酸占TVFAs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这与牦牛瘤胃液中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菌,如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11.83%vs 9.25%)和Butyrivibrio属(1.24%vs 0.64%)有关(P<0.05);牦牛瘤胃液接种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黄牛(P<0.05),这与牦牛瘤胃液中具有较多的氢[2H]利用菌,如Quinella属(0.77%vs 0.28%)以及较低的氢[2H]生成细菌(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属(0.75%vs 4.38%)和Ruminococcus属(0.45%vs 0.72%)有关(P<0.05);牦牛瘤胃液接种组丙酸占TVFAs的比例显著低于黄牛(P<0.05),这与牦牛瘤胃液中淀粉分解菌(如Selenomonas,Alloprevotella,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和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黄牛有关(P<0.05)。2.牦牛较本地黄牛具有更高日增重和能量转化效率牦牛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黄牛(186 vs-207 g/d;P<0.05),两者ADG均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5)。根据ADG对ME摄入量的回归方程得到了牦牛的维持代谢能显著低于黄牛(0.43 vs 0.57 MJ kg-1BW-0.75 d-1;P<0.05)。牦牛日粮NDF(483 vs 462 g/kg)和ADF(434 vs 398 g/kg)表观消化率、代谢能(DE)占总能比例(60.4%vs 57.6%)和ME与DE比例(88.9%vs 81.8%)、瘤胃液TVFAs产量(70.0 vs 66.7 mmol/L)、血清瘦素浓度(18.1 vs 15.7ng/m L)和生长激素浓度(15.0 vs 12.9 ng/m L)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日粮DM、有机物、粗蛋白和粗脂肪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能量转化效率、瘤胃液TVFAs浓度、血清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浓度均线性增加(P<0.05),而NDF和ADF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线性降低(P<0.05)。3.牦牛较本地黄牛具有更高的氮沉积效率牦牛氮沉积量显著高于黄牛(0.81 vs-0.05 g/d;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5);尿液氨态氮排出量占总氮摄入量的比例低于黄牛(1.13%vs 1.36%;P<0.05);可消化氮摄入量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5),而粪氮、尿氮排出量和尿液尿素氮占总氮摄入量的比例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降低(P<0.05);牦牛粪氮和尿氮排出量具有低于黄牛的趋势(0.05≤P<0.10),而牦牛和黄牛尿液尿素氮占总氮摄入量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10)。4.牦牛较本地黄牛具有更高的尿素循环效率牦牛肝脏尿素合成量(UER,39.4 vs 36.7 g/d)、进入消化道的尿素氮(GER,33.2 vs 29.9 g/d)、返回肝脏重新进入尿素循环的尿素氮(ROC,14.8 vs 10.4 g/d)以及通过瘤胃壁进入消化道的尿素氮(30.0 vs 27.0 g/d)、ROC:GER(0.45 vs 0.35)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而粪中尿素氮排出量(0.37 vs 0.48 g/d)、UFE:GER(0.011 vs 0.016)和UUA:GER(0.54 vs 0.64)显著低于黄牛(P<0.05);UER、GER和ROC均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降低(P<0.05);ROC:GER、UFE:GER和UUA:GER均不受日粮能量水平及其与物种的交互作用影响(P≥0.10)。5.牦牛较本地黄牛具有更高的微生物蛋白产量及微生物捕获循环尿素的能力牦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25.2 vs 20.0 g/d)及合成速率(19.9 vs 18.3 g/d)、瘤胃微生物蛋白来自循环尿素的量(3.78 vs 2.90 g/d)、微生物所捕获的循环尿素量占UER和GER的比例(9.75%vs 7.79%;11.65%vs 9.65%)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微生物蛋白产量及合成速率、瘤胃微生物蛋白来自循环尿素的量、微生物所捕获的循环尿素量占UER和GER的比例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5)。6.牦牛与黄牛体内瘤胃细菌组成牦牛和黄牛瘤胃细菌优势菌门均为Bacteroidetes(49.5%vs 49.0%)和Firmicutes(42.3%vs 45.7%),优势菌属均为Prevotella(平均值:17.8%vs 18.8%)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16.4%vs 15.4%)。牦牛瘤胃液中纤维素分解菌,如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属,显著高于黄牛(P<0.05);牦牛瘤胃液中氢[2H]利用菌,如Quinella属(1.08%vs 0.01%),显著高于黄牛(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牦牛适应青藏高原之能量胁迫的营养学与微生物相关机制。牦牛和黄牛在面对能量变化时能氮利用效率表现出相似的响应特征;通过舍饲模拟冷季牧草粗蛋白平均水平,与黄牛相比,牦牛机体营养代谢与利用特征:(1)具有高效的能量转化效率以及较低的能量维持需要量;(2)具有高效的尿素合成以及重吸收利用能力和较高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微生物捕获循环尿素的能力;(3)瘤胃细菌中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菌、氢[2H]利用菌以及较低的氢[2H]生成菌等细菌区系。本研究通过体内法与体外法相结合,在宏观(表型)和微观(细菌和尿素循环)的维度,以舍饲模拟冷季牦牛放牧实际情况,揭示了牦牛对青藏高原营养胁迫的适应性基础,为放牧牦牛科学动态补饲及其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自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颁布以来,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给校园足球改革指明了方向。校园足球的发展战略需要科学的管理,上海市校园足球需要发挥城市优势为率先领先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基于战略中心型组织理论的视角,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来建构了校园足球发展理论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评估
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达到具体的目的和意图,灵活地、自适应地调动注意资源来动态地调整想法和行动的心理过程。行为学研究和神经影像学研究从行为和机制上说明了运动技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认知控制能力。运动员作为长期接受单一运动技能训练的人群,是良好的掌握单一运动技能的模型。目前还没有研究在反应抑制的框架下探讨开放性和闭锁性运动技能对主动和反应性控制的影响。在
21世纪以来,我国健身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而快速崛起,成为体育产业中的生力军。健身教练作为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的价值创造者和企业核心生产力,其胜任力关乎健身企业甚至健身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健身教练的准入门槛较低、胜任力参差不齐,且评价方式片面单一,既影响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也影响了整个健身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健身教练胜任力的研究,解构健身教练职业素质,在职业培训中基
绳缆型结构因其优异性能在诸多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绳缆型结构在应用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是优化其结构、提高其性能的关键。本论文选取了两种类型的绳缆型结构并对其力电行为进行了研究:应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卢瑟福型超导电缆,和应用于柔性电子设备领域的绳缆型柔性电池。卢瑟福型超导电缆的高临界电流密度特性使其应用于大型粒子加速器的高场磁体中。在磁体线圈缠绕过程中,线圈端部通常会观察到电缆的机械不稳定性现象,
日常膳食中的植物性食物对维持人体健康起重要的作用,其健康效应一方面来自于食物中丰富的植物化学物等活性成分,可以起抗氧化、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自活性成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植物化学物和其他活性成分包括植物化学物、蛋白质、多糖等发生相互作用起更强的生物活性。其中,预防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是植物化学物阻止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途径。然而,目前对植物化学物抗氧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存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是禽畜疾病诊断、营养调节以及保证牛奶巴氏杀菌合格的关键指标,在食品检测和食品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检测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可视;二氧化锰(MnO2)纳米片具有优异的荧光信号调控能力,并且能特异性识别ALP的催化产物(如抗坏血酸(AA)),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基于MnO2纳米片的荧光传感体系用以检测ALP活性。但是,现有的该类体系主要有两大局限,一为调控荧光信
一、研究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的方案设计和干预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在近10年是竞技运动训练的热点和前沿;同时,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也是一类易受研究条件影响和限制的课题,近年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因此,围绕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加压训练的急性生理反应以及训练效果开展研究,对运动训练,包括竞技运动、大众健身和康复训练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种类繁多,本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对红色服装与比赛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对抗性体育项目。而那些比赛结果依靠裁判员主观评分的个人项目中,还未曾有研究涉及,尤其是红色对不同等级裁判员视觉搜索特征的影响及其大脑神经机制知之甚少。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对丰富知觉运动技能的理论具有较大的意义,而且对指导运动员比赛,提高裁判员执裁技能具有实际价值。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将使用三个研究来探讨上述问题。研究一借
2016年加拿大首先制定并发布有关健康促进的指导性文件《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指南:融合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并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和研究工具。当前,多个国家开展了24小时活动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出台了24小时活动行为指南。我国在2018年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但只是针对身体活动一种行为,并没有考虑24小时三种行为的协同效应。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进
背景人工双叶机械瓣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国内临床应用的双叶机械瓣仍以进口产品为主。由于国产双叶瓣长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据,因此国产双叶瓣的体外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仅对瓣膜设计者和临床工作者有潜在的参考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国产CL-V全炭双叶型人工机械瓣膜(CL-V双叶瓣)于2015年上市,国内外尚无该瓣相关的体外实验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