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收入份额考察了初次分配阶段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劳动、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会扩大个体间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经济增速下降。因此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在扩大。2007年前,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平稳或下降几乎达成共识,之后则难以达成一致的定论。2008年后,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问题,不少专家开始呼吁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研究,自此我国有关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开始增多。2018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非卡尔多事实”,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实证研究,对其数理模型的构建研究较为缺乏;其次目前的模型研究中又大多从宏观角度直接入手,没有从微观角度的建模探讨。因此,本文和已有研究不同,本文选择使用多部门模型,从微观角度入手建模,基于需求侧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进行讨论,不仅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而且对目前主流的基于供给侧角度的建模研究进行了补充。并在多部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冲击,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图,对不同部门技术冲击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情况分析。最后,模拟了需求偏好改变对中国宏观经济稳态的影响,模拟偏好改变导致的产出结构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建立模型,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家庭的消费需求偏好,会影响劳动力格局,从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改变。在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如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农业)转移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从第二产业转移向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对工业产品偏好的增加,直接导致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减少,资本劳动比例的失衡在偏好的作用下,会使得资本流出,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的流出。这一过程同样发生在二、三产业及一、三产业间,最终导致了劳动力格局的改变。第二,家庭消费的需求弹性,在广义平衡增长路径上会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在广义平衡增长路径上,由于农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导致农业劳动力占比份额不断下降,服务业劳动力份额不断上升,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一过程的劳动力增长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第三,三个产业技术提升,均会对总体产出造成正向作用,但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造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农业、服务业部门技术提升,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工业技术提升,则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因此,在保持经济发展及居民偏好不改变的前提下,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是解决劳动收入份额过低的最好的解决办法。第四,家庭消费偏好改变对部门的资本-产出水平影响基本相同,且对任意部门消费偏好的提升会导致该部门的产出占比提升,但对劳动收入份额、总产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服务业消费偏好的提高,会引起消费结构优化,对总产出造成正向影响,但也会造成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对工业消费偏好的提高,工业产出占比将提高,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正向影响;对农业消费偏好的提高,则对总产出造成负向影响,但会提高劳动收入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