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典籍成为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拟从中国翻译美学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中国著名典籍《庄子》在其英译过程中意境传递的问题。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翻译美学提出翻译的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文本,《庄子》以其优美的语言风格及深刻的故事内涵而深受读者喜爱和传颂。其中,《庄子》的意境是其文章的重要灵魂,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营造出深刻且富有启迪的意境氛围,对人生观问题有很深刻的影响,也是阅读文本时读者能体会到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文学翻译中,意境的翻译是十分重要且不容忽略的,意境内涵的复杂性给意境的准确传递增加了很大难度。意境恰恰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翻译领域力求传达给外语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艺术形象与它引发的想象的综合。意境美的实现不仅依赖微观形式美的传递,而且需要表达意境的情感、意象及象外之象等宏观方面的基本要素。本文从中国翻译美学角度出发,以汪榕培与华兹生所译《庄子》为例,从宏观与微观方面分析《庄子》文本这一审美客体的美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庄子》意境翻译的实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