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苗疆”法律治理研究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期,已形成了藏、回、蒙、苗等民族区域,“苗疆”是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条件,“苗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拼图。清廷在治理“苗疆”过程中,法律手段往往是其他治理手段的基础和保障。法律的不断制定和相继实施并修改完善也为整个清代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贵州“苗疆”法律控制在国家民族法律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研究多民族法律治理体系的重要范本,大致来说,贵州“苗疆”从雍正时期开始“改土归流”,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王化版图”,从传统苗民部族间相互分离、互不统属的状态跨入朝廷派遣流官治理的时期,中央政府对贵州“苗疆”正式形成直接性管理。在开辟“苗疆”期间,主要任务是促进“苗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长效发展,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把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群体从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纳入中央政府治下,促进苗族文明和清朝主流文明的融合。前人对“苗疆改土归流”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都侧重研究剖“改土归流”对“苗疆”经济上的开发、政治上的直接管辖、苗汉文明的互动、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与进步及法制的统一调控,并没有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把握“苗疆”政治、经济、文化在法律调控的变化,横向上也仅仅专注于对单个问题的研究,没有全面揭示“改土归流”后贵州“苗疆”基于法律变动带来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的整体关联。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治理,是一个不断调整、改进、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代表传统“苗疆”文化与主流文明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法律治理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本文围绕清代贵州“苗疆”改土归流后开辟治理的历史背景,聚焦于清代中央政府法律调控对“苗疆”地区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关注治理“苗疆”的因俗而治思想和加强大一统中央政府对“苗疆”的控制这一既矛盾又统一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清代前期对“苗疆”的政策治理体系和清中后期法律调控政策的对比,力图探索出清代“苗疆”法律调控的历史演变轨迹,从而对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法律制定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一章从整体上描述了清代前期(“改土归流”之前)“苗疆”法律治理体系制度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叙述了对该体系制度的评价,第二章简述清代“苗疆”刑事、民事立法内容,第三章阐述了清代前期“苗疆”法律制度的特点,第四章是对清代后期中央政府法律调控政策状况、特点介绍及其对“苗疆”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从实际运用角度出发,阐述了拍摄视频素材时的固定镜头、移动镜头分类及拍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对同期声的录制也解释了具体解决办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富足,物质的富足则给人们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生活,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而应当构建起其完善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的构成元素也开始从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互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电网建设成远距离、大容量、交直流混合的复杂网络,系统运行方式复杂多变,低频振荡现象时有发生,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威胁,
在介绍减压贮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压短期处理技术对生鲜果蔬、食用菌具有后续保鲜效应,指出该效应有益于生鲜冷链流通技术发展。通过案例介绍了减压处理的主要效应为:可延长
上海的高速公路招商取得了成功,招商中最大的政策创新就是以土地使用权合作方式提供建设用地,本文分析了传统征地方式的弊端,介绍了土地使用权合作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对实施中
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章通过对礼仪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的特点研究,总结出了以真
根据鸡毒支原体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设计合成了二对引物XZ1,XZ2 和XZ45、XZ46,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鉴别MG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的多重PCR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支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并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推进。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本监管的总体要求,2016年以来,盘锦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上展开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客观分析看待当前盘锦市国有资产监管上的得失、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是盘锦市进一步深化国资国
<正>现阶段,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在管理方式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漏洞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按照法律规定,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手段。200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与财政部共同研究落实鼓励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