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主动脉结构和功能评估中的使用价值,以求在AD的诊治上为临床医生提供手术前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主要分为以下二方面:(1)多层螺旋CT及三维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AD患者主动脉的结构变化,探讨主动脉功能的改变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之间的联系;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以来我院心血管内外科住院患者共243例,分组研究。正常对照组73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0.44±7.23岁;高血压病组共7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1.38±9.83岁;主动脉夹层组(AD组)共92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0.28±8.47岁。研究方法:分析243例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患者,图像分析重点为主动脉全程夹层受累情况、分支动脉夹层累及范围、真腔及假腔的内径、破口位置及大小、血管畸形和变异等。根据阅片结果,观察主动脉各部位,确定主动脉破口位置,夹层累及的范围,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记录斑块大小、位置和形态等数据。测量主动脉根部、瓣环水平、升主动脉最宽处、主动脉弓最宽处、主动脉弓峡部等位置的内径。采集部分患者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其他影像学资料和检查以作对比研究。结果(1)受检者主动脉各参数测值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组与AD组患者的主动脉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内径均明显扩大;与高血压病组相比,AD组患者主动脉各部位的内径扩大更加明显。(2)高血压病组胸主动脉各参数测值的比较:与高血压1级及2级患者相比,3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各部位内径均扩大。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各部位内径增大,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加重。(3)受检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正常对照组共有9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生率约为12.32%;高血压组共有55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约为70.51%。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组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共有79例患者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约为85.86%。与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相比,AD组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综合上述结果表明,AD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为严重。(4)AD组内膜破口的检出情况:按De Bakey分型,34例Ⅰ型和4例Ⅱ型AD患者,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另外2例Ⅰ型AD患者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部分血液由破口逆向流动并形成夹层侵及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3例Ⅰ型AD患者为双破口(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1例破口位置不明确,手术证实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41例Ⅲ型AD患者,其中38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处,3例经阅片未探及明确内膜破口。5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及2例手术前死亡病人均未能经手术证实;其中78例经手术证实破口位置与CT诊断相符,符合率为96.29%,破口检出率为95.65%。结论(1)高血压患者主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各部位内径扩大,并且与高血压分级一致,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上述变化加重;(2)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较高血压组显著,表现为内径扩大更为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3)主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夹层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基础,高血压可能是发生上述病理变化的始动要素;(4)多层螺旋CT是主动脉夹层术前重要的检查手段,尤其在破口位置和夹层累及的范围方面对于临床医师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