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现在——我国媒体报网互动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y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媒体出现的时间最早,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经过百年的发展,报纸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媒生态发生了改变,新兴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革新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媒体间的界限在逐渐消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纸媒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开始走向网络,进行网络化传播。   可以说,报纸未来发展的前景是明朗的,但是,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这很多困惑,在现有的传播体制下,如何进行报网互动,如何实现报网融合,从互动、融合方式到组织结构调整再到盈利模式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本文以报纸的网络化传播为主要切入点,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来源,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思路等。同时对以往有关于“报网互动”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虽然对“报网互动”、“报网融合”进行专业、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不多,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并没有被学者和业者所忽视。从研究的兴起,到被热议,再到趋向于多元化和专业化,对“报网互动”的研究日趋理性和成熟。   第二章主要建构了论文的理论框架。新时代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促使报纸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报纸的网络化传播是纸媒的发展方向,然而什么是报网互动,什么是报网融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是第二章重点说明的问题。第二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报网互动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在面对新媒体时,传统媒体也经历过一番反复,从对互联网的排斥到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目前,积极探索媒介融合已经成了传统纸媒发展中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论文的第三章围绕“确定的未来”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传统纸媒将与新媒体的融合作为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因,报网互动存在哪些已经“确定”的优势,它给传统纸媒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丰富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内涵,另一方面使报纸的自身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论文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以“不确定的现在”为关注重心。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报网互动的现实“不确定性”因素,这主要是源于当前报网互动的目标不够明确;对受众的意义不够明了;报与网在互动中的地位关系不够清晰;方法形式的探索也不够确定。同时以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媒体的报网互动实践为主要案例,分析其“互动”的特点,进而对我国媒体报网互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是对第四章问题的进一步延伸,是对报网互动的辩证思考。报网互动在实践中既存在着“不确定”的问题,对纸媒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在某些方面,报纸的网络化传播也许并不像有些学者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完美的传播方式,它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报纸和网络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两者的互动、融合中是会消失或是产生新的问题都还值得思考。同时,我国报纸的新媒体理想也还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文末的结语部分既是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本文研究主题的拓展。在报网互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释。
其他文献
产品时代的竞争,其特点是商品供不应求或商品竞争不够激烈,而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则表现出产品的供过于求、商品竞争异常激烈,因此,营销越来越显示出无穷的竞争力,并为企业所重视。
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土地承包、改革开放、城乡流动等大的社会变迁。在这一系列背景下,高沟从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发展到如今的工
期刊
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媒介文化的繁荣发展。融合了经济、政治等元素在内的新媒介文化代替了旧媒介文化,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及营造“拟态世
社会制度的剧烈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新式知识分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表达权。我们常常认为,民国初期的民众享有较高程度的言论自由,而具体体现在报业的时候,这一时期
摘 要: 网络互交广告设计是以营销为目的,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的设计。目前的网络互交广告媒介中的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正处于起步时期,但因网络互交广告设计具有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优点,逐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本文就网络互交广告设计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网络 互交 广告设计  网络互交广告设计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等方式,在互联网刊登或发布广告,最后通过网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飞速发展,国民从温饱走向了小康,对于住房有很高的需求,这个需求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房才能称为家,是“刚性需求”,房地产业因此迅速成为朝阳产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