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小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两三百年,是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文学体裁之一。它深受社会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虽然武侠主题的书籍、电影及其相关文化自20世纪60年代就对西方产生影响,但武侠小说的翻译从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翻译家大多选择金庸的作品进行翻译,主要是由于金庸是公认的武侠小说大师,他在作品中完美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的英文版由恩沙(Graham Earnshaw)翻译,最后由闵福德及其妻子Rachel May审订。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他的著作《翻译、改写和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首次提出改写这个重要的概念。他指出,改写泛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其中翻译是最明显、最有影响的一种改写形式。他同时指出,改写是一种操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而诗学形态则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恩沙(Graham Earnshaw)的《书剑恩仇录》翻译。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笔者发现《书剑恩仇录》的英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改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的结构、武打场面、与文化有关的叙述(如文学、历史、社会习俗等)、次要人物的经历、伦理、宗教描述,等等。根据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而改写主要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方面的限制。因此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使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笔者认为恩沙(Graham Earnshaw)的《书剑恩仇录》英译本是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综合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