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齐克·梅拉伊卡的自由体新诗创作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克女诗人娜齐克·梅拉伊卡是阿拉伯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之一,在阿拉伯现代诗歌运动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娜齐克出身于书香门弟,父母都是诗人,50年代曾赴美学习西方文学。1947年发表的《霍乱》一诗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名之作,同时也为阿拉伯新诗运动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由于自身多愁善感的心理机制和受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娜齐克的诗忧郁感伤,具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双重创作倾向。对于西方文化,娜齐克采取理智的态度,将西方的先进理念与阿拉伯的传统较好地结合起来。在构思方面,娜齐克善于选取一个微观的切入点去反映一个宏观而深刻的问题。她的诗歌在意境上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用高度精炼的诗化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唤起读者的共鸣。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娜齐克的很多创作都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潮起潮落,这些作品充满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娜齐克也有不少关于阿拉伯妇女问题的诗歌作品,体现了女诗人对阿拉伯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在诗艺方面,娜齐克的成就是斐然的。作为自由体诗歌的重要先驱,她号召诗人们打破传统格律诗的种种束缚,提倡创新诗歌形式来适应新的内容,并且诗人要在作品中抒发真情实感,传达时代的声音。与一韵到底的传统格律诗不同,娜齐克的自由体诗歌以音步为基础,诗句长短不一,换韵频繁,韵脚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变换。另外,娜齐克在诗歌语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主张诗人借助自身对词汇的全新感受和生活体验,使词汇在新的语境中发挥作用而获得新的诗意。尽管娜齐克提倡创新,但她没有因此而摒弃传统。面对传统,娜齐克选择了批判地继承。她巧妙地将阿拉伯传统格律中的一些部分融入自己的自由体诗歌中,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尝试。
其他文献
本文就学术史上观无量寿经变、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题材之划分,密切结合净土三经及相关经变画进行了宏观分判。通过认真考察,笔者构建起审别上述经变画的标准,并认为以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skin tests often yield poor specificity, so that to develop new serological antigens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ycobacterium
期刊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其经典作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都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流亡者》作为乔伊斯唯一
“语言与社会分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场域、习性等概念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研究已有一些积累,为本研究提供了
近年来,新余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干部考核工作新途径,创新干部监督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较好地形成了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一生中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主题主要涉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创伤、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影响、国家机器
为进一步加快支援山东抗旱找水打井工作进度,了解和掌握抗旱打井进展情况,2011年2月23日—24日,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省政府副秘书长薛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