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学者公认,相似性在隐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本质。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因此,研究隐喻的一个重点应是对隐喻中相似性的探讨。近年来,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对隐喻相似性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尽管众家对此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是由于各自论述重点的不同,没有人做全面的研究。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中的相似性被认为是必然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中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作者认为,认知学派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本文则从多元视角考察隐喻的本质,认为相似性只是隐喻本质的一个方面,而其另一方面则是模糊;隐喻中的相似性是主观的,显性的,相对的,而隐喻中的模糊性是客观的,隐性的,固有的。隐喻中的模糊性是潜逻辑规律的反映,是心理范畴化的结果,更是人类模糊思维的产物。本文旨在通过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为隐喻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窗口:隐喻遵循的是潜逻辑规律,它离不开心理范畴化,更离不开模糊思维。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丰富的内容,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
唐彪是明末清初伟大的教育家,他对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读书,怎样写作都做了详细论述。唐彪将他的教育理念编撰成《家塾教学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具有科学前瞻性的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自己的心理因素和道德品质不同,他们每个人在学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还有外界因素的变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女性艺术家,90多岁高龄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通过她的作品,我们能看到整个现代艺术所经历的探索历程和对人性与自身情
报纸
目的:评价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组(简称结合组)2组,每组30例,采用粗大运
《家塾教学法》被正式命名为教育法,它是我国正式确认并命名为教育法的第一部教学法作品,可以说是开创了历史的先河,而作为作者的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唐彪也正是因此更为
针对矿用液压支架再制造过程中存在安全稳定性差、效率低等问题,以大型矿用综采液压支架为研究对象,在剖析当前中国液压支架再制造领域发展状况基础上,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结
本文以“甚至”一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事实入手,利用三个平面理论来分析“甚至”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揭示出“甚至”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使用规律,全文共分六部分:
自主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尤其对于从事教学法研究的师生来说。然而,面对自主学习的诸多定义和理解,绝大多数的人把目光集中在了它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