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