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兼顾翻译交际功能的完成与翻译传播文化目的的实现,基于关联理论和图式理论,从读者心理认知角度提出认知交际性异化模式构想与构建。意义在于将异化的必要性转为可能性,为如何异化及当前较普遍的异化为主同化为辅的观点提供理论参照维度和操作模式。 全球化下,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汉译英中采用异化策略对于通过翻译保存并传播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翻译的交际性看,异化翻译不能不考虑译文的读者,目前,对交际性翻译的探讨以同化居多,对异化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从译文读者心理认知的角度考察异化。根于直译意译之争的异化同化研究源远流长。当前,西方异化派代表人物Venuti的异化观在翻译界有很大的影响,掀起同化异化研究的再度高潮,对于通过翻译传播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没有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和体现翻译的交际特性。国内学者对异化没有统一的理论,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异化为主,必要时采用同化。异化同化研究长期以来都把其作为翻译策略而局限于论争该异化还是同化。作为翻译策略,异化可有具体操作模式和方法。 关联理论是关联原则支配下的示意—推理交际的理论,解决了语言交际的两个根本问题,即交际了什么和怎样实现交际的。该理论认为交际的内容是说话方的信息意图,而交际过程是说话方提供关于其意图的明示刺激,听话方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理解的过程。翻译可以看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那么,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从心理认知角度讲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提供了探索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心理认知的分析基础和判断异化翻译的可交际性标准。 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兼顾翻译的交际特性和传播文化的目的,从读者心理认知角度研究异化的学术背景、研究目的和总体设计。第二章历史性的回顾了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同化的研究,指出其局限性;接着根据翻译的交际性质和文化传播功能,从内容上探讨了异化的含义,提出读者心理认知交际性异化模式构想。第三章是本文研究所基于的理论框架,具体阐述了关联理论关于交际的两个问题的解答和图式理论概念,指出其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四章是读者心理认知交际性异化模式的理论构建:基于关联理论对话语理解中认知语境的动态描述、图式理论在语篇理解中的分级动态结构、以及篇章 西南交迢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镑11页和语言对读者心理图式刷新的作用,分析了译文读者在译文理解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特点,为该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意义。第五章是对理论分析的实践检验。在理论回顾与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本文在结论中得出如何进行异化的参照模式,即读者心理认知交际性异化模式,具体指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根据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的心理认知动态性,能动的异化,使其有可交际性,又可以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传括文化。文章最后还指出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总体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