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报纸频频出现有关中小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过激行为事件的报道。青少年自杀现象日益突出,且自杀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存有心理亚健康问题,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儿童约占1/5,都不同程度存在自闭、自私、与人交往障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等情况。青少年心理不健康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初中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多发群体。学生引发的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笔者思考:如此的青春少年,面对出现的问题不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是选择消极的态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其特殊性,教师抓好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格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时间短,心理教师缺乏,导致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矫正,失去教育的最好时机。初中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自身是它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心理。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课程的整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相关理论的研究,但是对于课题的研究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误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关于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策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很好地克服“课程化”模式教育时间短暂的缺陷,在持续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学生每堂课都受到积极的心理影响,心理品质自然养成。本研究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针对学生目前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结合生物教学内容设计了6种策略:兴趣培养策略、生命教育策略、挫折教育策略、青春期教育策略、尝试教育策略、学习心理教育策略,通过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本论文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切实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有利于开发显性课程中蕴含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体现课程的内在价值。同时笔者发现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整合”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要遵循全方位、系统性的原则。